作文 多大点事儿 启蒙篇(修订版)

978-7-115-50431-9
作者: 非常
译者:
编辑: 朱伊哲

图书目录:

详情

《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修订版)》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以“用字词敲开写作的大门”为主旨,以字、词、句、段、篇为主线,主要从对称词、叠音词、关联词、过渡词、作文“头身脚”、生动之门“六根六尘”等方面,帮助孩子们建立可观、可感的作文观,从而达到易知、易学的目的。

图书摘要

作文,
多大点事儿.启蒙篇(修订版)

composition
A piece of cake

非常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非常编著.--2版(修订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8

ISBN 978-7-115-50431-9

Ⅰ.①作… Ⅱ.①非… Ⅲ.①作文课—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Ⅳ.①G634.34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01184号

◆编 著 非常

责任编辑 朱伊哲

责任印制 周昇亮

◆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北京鑫丰华彩印有限公司印刷

◆ 开本:700×1000 1/16

印张:13  2020年8月第2版

字数:155千字  2020年8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45.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29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内容提要

《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修订版)》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以“用字词敲开写作的大门”为主旨,以字、词、句、段、篇为主线,主要从对称词、叠音词、关联词、过渡词、作文“头身脚”、生动之门“六根六尘”等方面,帮助孩子们建立可观、可感的作文观,从而达到易知、易学的目的。

丛书简介

《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修订版)》

刚刚接触语言文字的小朋友,恰如一块有待开发的璞玉。今后他们所写出来的文字的容貌品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早期的启蒙教育。所以,本书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以“用字词敲开写作的大门”为主旨,以字、词、句、段、篇为主线,主要从对称词、叠音词、关联词、过渡词、作文“头身脚”、生动之门“六根六尘”等方面,帮助孩子们建立可观、可感的作文观,从而达到易知、易学的目的。

《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

本书重点在理论上系统地介绍“作文三招”——“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本书的范文主要取自中小学生课本中的名家名作,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出了“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的新概念;针对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中主题不集中、文字不生动等几大问题,提出了较完整的解决方案。

《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修订版)》

如果说《基础篇》是在讲“大文章、小道理”的话,本书则侧重说明“小作文、大道理”,本书的范文不再是名家名作,而是来自普通中小学生的日常作文。通过对孩子们的作文进行掰开揉碎、实战详解的讲评,来说明“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的操作方法与实际运用,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清作文思路,明确作文入门的方向和方法。如果对《基础篇》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没有吃透,可以通过《实战篇》来消化、吸收。

《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修订版)》

如果说前三本书是“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的基本入门,本书则定位于作文提高。通过对一些常见的写作技法更深入地讲解,让孩子在写作方面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体的写作技法包括:借音借义的运用,“六根六尘”的通感运用,反差对比的运用,引经据典的运用等。

以上四本书都是需要在亲子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来学习的,它们层次不同,各有次第,希望读者朋友按序学习,互相对照,吃透吃深。

前言

作文该不该有招?

孩子作文要不要辅导?

辅导孩子的作文会不会限制孩子的思维?

辅导孩子的作文会不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

写作文也可以变成有趣的游戏吗?

写作文也可以享受到绘画的愉悦吗?

想必这是很多家长在心里纠结的问题。

相信,通过阅读本套书,您定会有分辨和答案。

本套书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作者建立了一个QQ群,帮助恐惧写作文的孩子们爱上写作文。一年多的时间,在线听课的人数,由1个QQ群、十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个QQ群、数万人。这几万名学员(爸爸、妈妈和部分孩子)每天集聚在网络课堂上,听老师公益授课,进行学习交流。

这个听课的队伍还在不断地壮大……

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作文书。

首先,它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作文,到底多大点事儿?很简单,三件事而已——“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把这三招学会了,就如同找到了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就可解决中小学生写作文面临的最基本、最实际的问题。

这套写作方法是作者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总结出来的,没有高深的写作理论,只有非常实用、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作文三招”。这三招被网络课堂里几万名家长和孩子实践过,成效非常明显: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少孩子写的文章成了班里的范文、上了校刊、获得大奖,最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孩子变得不再惧怕写作文。

其次,它非常具体,做到了将作文掰开了、揉碎了讲。

本套书选取了大量孩子的作文进行讲评,同时引用了部分语文课本及课外的名篇佳作进行精讲。不同于其他作文书“点到即止”的讲评方式,本套书的讲评非常细致,可以说是掰开揉碎了讲。这并非不注重文字的精练简约,而是要通过刻意、反复的讲解,让读者朋友在千咛万嘱中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最后,它还是一套亲子教育的书。

本套书坚持一个观念:提高孩子写作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家长与孩子一起研读、学习。当然,与孩子一起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求家长亲自提笔、披挂上阵,来写一手好文章;只是要求家长知道什么是好文章,能俯低身、弯下腰、蹲起足,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激发孩子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兴趣,将孩子“扶上马,送一程”。

有几点强调:

写作文就是做文字游戏,用文字来绘画。作者一直尽力回避引用生涩拗口的写作理论,其目的在于,能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来激发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兴趣,从而激活他们童言童语的天赋。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写作方法都不如让孩子发出来自童心的童言、童语、童趣更重要。

书中讲评的孩子的作文,并非十全十美,作者讲评的原则是“尊重孩子、尊重原创、尊重素材,发现孩子的亮点、扩大孩子的亮点”。讲评后的修改文,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为了把写作技法讲清楚,还存在矫枉过正、卖弄技巧,牺牲了童言、童趣,代之以成人化的语言的地方。因为书中想要着力展示的,不是写作的结果,而是写作的过程;不是展示红烧肉的烧制水平,而是揭示红烧肉的烧制过程。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最后,真诚地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阅读本套书,了解到一些写作文的方法,掌握住一些用文字“画画”的招数,从而拿起自己的笔,去轻松地用文字游戏,以文字作画,愉悦地写出童趣之真、自然之声。

孩子们的收获,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见过不少成年人写的文章,感觉问题出在大学;见过不少大学生写的文章,感觉问题出在中学;再看中学生写的作文,感觉问题出在小学;看过小学高年级写的作文,感觉问题出在低年级的启蒙阶段。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学习成了最花时间、最费精力,收效最低,也最让人头痛的课程。尤其是作文,小学生普遍恐惧。

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的语文,主要任务是认字识词;而到了三年级,写作从幕后款款走向台前。突然间,问题出现。小学生三年级,是作文问题的一个大暴露期,高爆发期!

不少家长是坐等问题的到来,才开始重视作文的。小朋友没入学,自觉家宝都是小天才。上了低年级,一比排名,名次靠后,似乎还心有不甘,心存侥幸,姑且容忍,有待观察。到小学中年级,分数没提高,才如梦方醒,承认孩子既不是小天才,也不是发挥失常,方重视起写作来。这种心态,不能一网打尽,但绝对有代表性。

虽然口头上、理论上都讲:小学低年级主要是打基础,积累字词对日后的写作很重要。但从提笔写字到提笔写文,花了近两三年时间的学习积累,怎么还会出现作文大暴露、高爆发的问题呢?能否说明认字识词的基础性铺垫与建筑作文大楼之间,从读书认字到写作之间,存在着割裂的断层呢?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果真是声母韵母、断文识字那么简单吗?小学低年级所学的语文知识,与今后的写作(甚至是分析、阅读、欣赏)有什么关联,并如何关联呢?

尽管,学前班或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本中,大多数是儿歌、童话,主要是教育孩子认字识词。但他们所学的这一切,与日后的作文不无关系,且关系重大。家长们一定不要错过孩子小学阶段启蒙、开发的机会。

作文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启蒙与培养,越早越好。

本书致力于把认字识词与写作的线路打通,许多文章皆节选自语文课本。

本书的重点,不是讲作文的技法,而是讲作文的启蒙。

第一章 作文别裁,什么是作文

既然要敲开作文的大门,就要先来认识一下这是一扇什么样的门!

随意翻开小朋友的语文书,是否想过,作文是什么?

当小朋友问什么是作文的时候,该给出一个什么样的回答,才能让他们有所领受?

从定义概念上讲,作文是经过头脑思考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通常的说法是,作文一般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与结果。

通常的要求是,作文要求选题准确,立意高远;要求选材剪材,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要求文以载道,文由心生。

这些说法,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未免有些笼统、抽象。

从启蒙的角度来讲,与其搞懂“汉堡包”是什么,不如先搞清“汉堡包”里有什么。如此,更为直接、具体。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想看到“里”,应先看“表”,想领会“深”,不妨先体会“浅”。所以,让我们换一种更为直观、形象的视角,从“表相”上看,什么是作文。

首先,作文需要有一个题目。作文的题目常常是作文的主题。

整个作文,称之为篇

一般来讲,起始的段,叫“头”;最后的段,叫“脚”;中间的部分,称之为“身”。

一篇完整的作文,还会分成若干的“段”,如文中的①、②、③、④和⑤。

在比较长的段里,还会有“块”。所谓块,就是在一个自然段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意思相对独立的单位。

然后,是“句子”。句子是由“词”(包括成语或短语)组成的。

在作文里,最小的单位就是单个的“字”。

一篇作文里还有几个特别容易忽略的地方。

段与段之间,会有一些过渡词、过渡句,起着字断意连的作用。文中“”标识的地方就是过渡句。

看书时,关注段与段的过渡词(句),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把看似断开的段落连接起来。就像一列火车一样,每节车厢连接起来才算完整。

作文结构要做到“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增加可看性。一棵树,总会有树冠、树干、树根,这就是树的可看性。同理,一栋楼,会有楼顶、楼层、楼基;一列火车,会有车头、车身与车尾。

在句子与句子之间,也常常会有一些关联词。这些关联词表示了并列、假设、转折、递进等逻辑关系,如文中“•”标识的词。

容易忽略的,还有标点符号。标点的启蒙、学习,对于孩子熟悉语态,培养语感,起着必不可少的基础作用。

由此,从“表相”上来讲,作文是由题目、段落、句子、字词,当然,还包括了容易让人忽视的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与句之间的关联词,以及众多的标点组合而成的。

有一种观点会认为,讲作文的方法,会不会形成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思维,结果是文章没写好,倒写成了“八股文”?

先作一个假设:一本书,假如没有目录,没有前言,没有章、节;一篇文章,假如没有题目,没有段落,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这样的书,这样的文章,是否能读懂?有谁会爱读?

作文之所以有标题与主题,有开头与结尾,有身子与过渡,有段落与章节,乃至于有标点。这一切的形式,是为了自己表述清楚,也是为了让读者易于吸收。

如果一篇文字没有章节与段落的划分,没有开头与结尾的归属,就好像一个公司的大老板,拿着一串长长的、没有分类的员工名单。他分不清谁是管人事的,谁是管财务的,研发的人有多少,生产工人都具备什么学历;他甚至分不清有多少的部门,有什么样的车间。对公司的组织形式、架构的认识含糊不清,管理公司也就无从谈起。

文章如果没有结构、没有章法,那也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让别人读懂、读明,喜读、爱读。

一谈到文章的结构,写作文的方法,有人马上会与八股文联系在一起。其实,没有必要谈“股”色变。八股文的害处,在于内容的“假大空”“高齐全”,而不是八股文中破题、承题、入手、起讲等形式。

好比一个企业,它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性质,组织形式是什么,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关系与合作流程是什么,没有理由去反对。要表明赞同与反对的,在于它是生产有益于健康的营养品,还是有害于健康的伪劣品。

如果把写一篇文章比喻成盖一座大厦。那么:

“段”就是每一楼层;

“块”就是每一楼层的各个房间;

每一个房间里的墙就叫作“句”;

每一块砖就叫作“词”或“词组”。

把砖、墙、房间、楼层都认识清楚,文章的结构就掌握了。

大厦的楼层与楼层之间,不是相互脱离的,需要用一些材料贯穿、粘合、浇铸、连接起来。文章的段与段之间,同样需要有一些自然的连接。这个连接,称之为过渡。过渡,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

句与句之间,有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形式连接,连接件可以称之为关联词。

一定不要忘了,建设一座文字的大厦,离不开标点符号——且称之为沙石、水泥吧。虽然不起眼,但也不可或缺。

文章的标题,就好比是大厦的名称及标志。

以上,是在读一篇文章时,所能看到的“表相”。

看一座大厦,要先看楼形、楼高与楼面,而里面的供水、供电与供气,暂时可置之一边。

看一个人,也是先看到眼睛鼻子、胳膊大腿,里面的五脏六腑,需要透视,可以暂且不理。

同理,文章里一下子看不清摸不着的精、气、神,也先扔得远远的。

从感性上认识了作文,基本上算是认识了作文的概貌。那就请跟着书的思路,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浅到深地开始启蒙的旅途吧。

第二章 对称的美,认识词

不去刻意关注每个词的词性,而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个地方:对称!

对称,不仅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还是观察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写作的方法。

词的分类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根据好坏来分:

有“好”的褒义词,有“坏”的贬义词,还有“不好不坏”的中性词。

根据词性来分:

两个字的词性一样的叫并列词,如:美丑、天地、跑跳。

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的叫主谓词,如:花开、水流、气喘。

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的叫动宾词,如:吃饭、写字、看书。

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名词的叫偏正词,如:美妈、帅哥、好球。

且不管上述的词是褒义贬义,更不用管它的词性。请跟着书的思路,把眼光聚焦在一个地方:对称!

词组的分类

由四个字组成的,叫词组(短语或是成语)。按照两两一组,可分为以下几类。

并列词组:

七上八下、齐心协力;

主谓词组:

老马识途、愚公移山;

动宾词组:

暗度陈仓,三顾茅庐;

偏正词组:

囫囵吞枣、完璧归赵;

后补词组:

撞在树上、冻得哆嗦。

第一节 大道就简,对称常在

美的形式有多种:均衡、和谐、统一、反复。这些表现形式,集中反映在词的对称上。

大多数的词,有一种重要的特性:对称性。

对称是一种规律。有规律的事物易于发现、易于掌握。我们应通过有规律的现象来了解不规律的现象,从对称入手对小朋友进行启蒙,孩子更容易消化、接受。

中国的文字系统与语言系统是两个系统。语言系统的表达方式,如口音、语调变化很大,但文字系统的表达方式基本没变。

有一本叫《笠翁对韵》的蒙学读物。书名中的“对韵”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对称,一个是同韵。对称,是从字义与结构上讲的;同韵,是从发音上讲的。对称、同韵,合起来叫“对韵”,是文字系统中的主要特征之一。

“对韵”在语言文字的启蒙中,十分重要。

本章的重点是“对韵”中的对称。

从对韵歌中认识对称

《对韵歌》之一

云对雾,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花对草,蝶对蜂。

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桃对李,柳对杨。

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对韵歌》之二

是对非,长对短。

虚心对骄傲,

热情对冷淡。

诚实赢得千家赞,

虚伪招来万户嫌。

《对韵歌》之三

美对丑,

爱对恨;

真诚对虚假,

冷漠对热忱。

雪中送炭见真情,

助人为乐献爱心。

贫对富,

冷对暖。

饥寒对温饱,

索取对奉献。

人人献出一点爱,

人间永远是春天。

《对韵歌》之四

葡萄架,苹果园。

李苦对瓜甜。

风习习,雨绵绵,

地北对天南。

从儿歌中认识对称

《太阳》

大海上,

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草原上,

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

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

山村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

哦,美丽的世界,

是太阳照出来的。

如果根据儿歌来编一首对韵歌,那就是:

水对草,跳对冒,

大海对草原,

森林对山村,

鸟儿唱对雄鸡叫。

《雪地里的小画家》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

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它在洞里睡觉啦。

如果根据儿歌来编一首对韵歌,那就是:

小鸡对小狗,

小鸭对小马,

竹叶对梅花,

枫叶对月牙。

从课本的唐诗中认识对称

骆宾王(唐)《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白毛”对“红掌”,“绿水”对“清波”,“浮”对“拨”。

王维(唐)《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对“近听”,“山”对“水”,“有色”对“无声”。“春去”对“人来”,“花”对“鸟”,“还在”对“不惊”。

李白(唐)《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对“低头”,“望”对“思”,“明月”对“故乡”。

另外,在地理风光的谚语中,也能找出对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山水甲桂林。

第二节 从启蒙读物中学习对称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等,过去相当于小学课本。这些启蒙读物里,对称的特征非常鲜明。

以《笠翁对韵》为例。

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这本读物叫《笠翁对韵》,是古时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初级教材。

它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小熟读,可以得到语音、词汇、韵律、修辞等多方面的训练。

《笠翁对韵》中的对称字、对称词和对称句。

对称字:

天对地,雨对风,清对淡,薄对浓,奇对偶,泉对石,干对枝,是对非,衰对盛,密对稀,朝对暮,去对来,行对卧,听对看,中对外,后对先,李对桃,少对多,圆对缺,正对斜,疏对密,朴对华,荣对辱,喜对忧,宽对猛。

对称词:

大陆对长空,古柏对苍松,暮鼓对晨钟,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秋声对春色,虎踞对龙蟠,长杨对细柳。

对称句: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您还可以从诗经、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中去感受与认知对称的普遍性。

对称无处不在,它是表达的干线,是作文的主脉。把握了对称,就把握了语言的主干,把握了表达的主流。关于“对称”更深入的介绍,可以参考《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

第三节 对称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称地表达,不仅在文字系统中具有普遍性,在口头表达系统中也很常见。假想一下,如果失去对称,语言将会怎样?

以小朋友的儿歌来举例。有一首儿歌: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假设,将对称去掉,则变成了:

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

还有一首儿歌:

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如果把对称去掉:

小白兔,好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蹦跳真可爱。

可见,去掉对称以后,虽然文字的意思基本没变,但缺少了味道。所以,要说写作文有什么好技法的话,最基本、最常用、最管用的技法,就是对称!

说到花,自然想到草;说到虫,自然想到鸟;说起花果山,自然想到水帘洞;说到孙悟空,自然想起猪八戒;说到喜羊羊,不忘灰太狼。

对称不仅是一对字、一组词,对称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要学会用对称去引导、启发小朋友的思维,用对称的眼光去读好书、看事物、写作文。

对称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开发来说非常重要。小朋友写不出东西来,不是货源不足的问题,而是物流不通的问题。管道阻塞了,有多少水也流不出来;物流中断了,有多少货也流通不了。思路开通了,就“为有源头活水来”了。

近对远,不只是一个反义的对称,要启发小朋友,从近处看,从远处看,有什么不一样。

黑与白,也不只是对称词,也表示了对称的思维。下雪了,白雪皑皑,要启发小朋友:能在一片白茫茫中,看到黑色的景物吗?

动与静,家里养着一只小猫,可以启蒙小朋友,观察小猫欢快的样子、睡着的样子;鱼缸里游着几条小鱼,可以启蒙小朋友,鱼缸里的鱼有游得快的吗?有静静不动的吗?有潜在水底的吗?有浮在上面吐泡泡的吗?

对称词、对称句的作用

读起来很美。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看起来很美。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因为是一组一组的,所以就有了平实中的组合美。

数起来很多。小朋友写东西常常怕字数不够,如果只是简单地多说几句话,这样的凑字方法,技术含量太低。运用对称的技法,可以增加凑字的技术含量。

写起来很实。小朋友在写东西时有很多的亮点,但这个亮点没有形成燎原之火、太阳之光。如果运用对称,多加说明,细添笔墨,那就写实了,写生动了。

小区的花园里,阳光灿烂(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阴雨连绵(阴)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

夜晚的一轮月亮,盈圆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残缺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

理解了对称是一种思维之后,就可以启蒙小朋友在观察、思考及今后的写作中,用远近、高低、多少、冷暖、黑白、美丑、淡浓、疏密、动静……来“着眼”“着脑”“着手”:着眼用对称来观察,着脑用对称来思考,着手用对称来写文。

第四节 对称的运用

以下范文来自于小学生语文课本,用以加深认识对称词、对称句、对称段,以及并列对称、对比对称。妈妈们也可以在学习中,以课本为王,从孩子们的语文课本中多找一找、认一认,来加深对称思维的理解。

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文中画线部分为对称词、对称句。

本文除了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称段。分别是以春天的小兴安岭、夏天的小兴安岭、秋天的小兴安岭、冬天的小兴安岭来写小兴安岭。从四季的小兴安岭这四个角度、四个对称,写出了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一主题。

第五节 对称的“非常”实战

人的思维有相近性与相反性两个显著的特点。

所谓相近性,就是看到长江,想到黄河;看到黄河,想到黄山;看到苍松,想到翠柏;看到蜜蜂,想到蝴蝶。就是看到你笑,我也笑了;看到你哭,我也想哭了。一说“同呼吸”,就想到了“共命运”;一说“有福同享”,就想到了“有难同当”。

所谓的相反性,就是看到火,想到水;看到丑的,想到美的;看到明艳的,想到素雅的;看到热烈的,想到清静的。就是你大声喊叫了,我却沉默寡言了;我痛哭了,你却笑了。

我们把相近性的对称叫作“并列对称”,把相反性的对称叫作“对比对称”。

“并列对称”用相同的结构来集中描写、渲染一个事物,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比如说“万紫千红总是春”,是用百花齐放来说明春天的灿烂热烈。

“对比对称”通过一正一反强烈对比,写冷以热、写黑以白,相互映衬来突出主题。比如说“万绿丛中一点红”,相较于“万紫千红”来讲,也可以说明春天的含蓄。

并列对称与对比对称,这是写作中较为重要的两种方法。

并列对称的实战

非常弟子秀

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像一块香甜的糖滋润着我的心;妈妈的爱,像泉水叮咚,在我心中一直流淌。

早上的时候,妈妈起得很早,帮我做可口美味的早餐。妈妈会做肉夹馍、煎饺子,也会为我摊上一块大饼,还会热上一碗牛奶,煮上几个鸡蛋,但妈妈最拿手的是炸酱面。白白的面,拌上肉末,再撒上几粒绿绿的葱花,怕是几千米外的人闻得都流口水。妈妈总会静静地坐在身边听我“吱溜吱溜”地吃着。在“吱溜吱溜”的声音中,妈妈的笑也在绽放。

中午的时候,妈妈放弃午休的时间,登录可以积分换书的网站,用积分换回我喜欢看的书。于是,我认识了《小牛顿》,与《小兔彼得》交上了朋友。我是属羊的,所以不喜欢《讨厌的大肥猪》;我还经历了《洋葱头历险记》,我在书中《越玩越聪明》,我也特别钟爱《我讨厌书》。

晚上,我做那些三七二十一、六六三十六、九九八十一的数学;写那些“巍峨”“磅礴”的词句;甚至还要背几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诗;一遍一遍抄写“bird”“dream”“bed”,却早就梦着“go to bed”了。而妈妈会帮我检查作业,帮我驱赶蚊子,或是一声不吭地帮我铺好被子。

妈妈的爱,在每天忙碌的家务中,在洗干净的衣服上,在她的黑眼圈里,在她渐渐爬上头的白发里。妈妈的爱,我知道,岁月知道,早晨的星光知道,深夜的月亮也知道。我一定要回报妈妈对我的关怀!

*中山市 李彥铭 10岁 三年级

本文是以时间为轴来展开对称的:早晨的妈妈、中午的妈妈和晚上的妈妈。要学会把对称的思维展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妈妈,可以从不同的事件来写妈妈,也可以像本文一样,用不同时间顺序来写过去的妈妈、现在的妈妈和未来的妈妈。

・思维导图・

相关图书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