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多大点事儿 基础篇 修订版

978-7-115-53167-4
作者: 非常
译者:
编辑: 朱伊哲

图书目录:

详情

《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重点在理论上系统地介绍“作文三招”——“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本书的范文主要取自中小学生课本中的名家名作,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出了“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的新概念;针对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中主题不集中、文字不生动等几大问题,提出了较完整的解决方案。

图书摘要

内容提要

《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重点在理论上系统地介绍“作文三招”——“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本书的范文主要取自中小学生课本中的名家名作,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出了“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的新概念;针对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中主题不集中、文字不生动等几大问题,提出了较完整的解决方案。

丛书简介

《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修订版)》

刚刚接触语言文字的小朋友,恰如一块有待开发的璞玉。今后他们所写出来的文字的容貌品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早期的启蒙教育。所以,本书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以“用字词敲开写作的大门”为主旨,以字、词、句、段、篇为主线,主要从对称词、叠音词、关联词、过渡词、作文“头身脚”、生动之门“六根六尘”等方面,帮助孩子们建立可观、可感的作文观,从而达到易知、易学的目的。

《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

本书重点在理论上系统地介绍“作文三招”——“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本书的范文主要取自中小学生课本中的名家名作,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出了“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的新概念;针对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中主题不集中、文字不生动等几大问题,提出了较完整的解决方案。

《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修订版)》

如果说《基础篇》是在讲“大文章、小道理”的话,本书则侧重说明“小作文、大道理”,本书的范文不再是名家名作,而是来自普通中小学生的日常作文。通过对孩子们的作文进行掰开揉碎、实战详解的讲评,来说明“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的操作方法与实际运用,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清作文思路,明确作文入门的方向和方法。如果对《基础篇》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没有吃透,可以通过《实战篇》来消化、吸收。

《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修订版)》

如果说前三本书是“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的基本入门,本书则定位于作文提高。通过对一些常见的写作技法更深入地讲解,让孩子在写作方面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体的写作技法包括:借音借义的运用,“六根六尘”的通感运用,反差对比的运用,引经据典的运用等。

以上四本书都是需要在亲子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来学习的,它们层次不同,各有次第,希望读者朋友按序学习,互相对照,吃透吃深。

前言

作文该不该有招?

孩子作文要不要辅导?

辅导孩子的作文会不会限制孩子的思维?

辅导孩子的作文会不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

写作文也可以变成有趣的游戏吗?

写作文也可以享受到绘画的愉悦吗?

想必这是很多家长在心里纠结的问题。

相信,通过阅读本套书,您定会有分辨和答案。

本套书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作者建立了一个QQ群,帮助恐惧写作文的孩子们爱上写作文。一年多的时间,在线听课的人数,由1个QQ群、十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个QQ群、数万人。这几万名学员(爸爸、妈妈和部分孩子)每天集聚在网络课堂上,听老师公益授课,进行学习交流。

这个听课的队伍还在不断地壮大……

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作文书。

首先,它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作文,到底多大点事儿?很简单,三件事而已——“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把这三招学会了,就如同找到了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就可解决中小学生写作文面临的最基本、最实际的问题。

这套写作方法是作者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总结出来的,没有高深的写作理论,只有非常实用、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作文三招”。这三招被网络课堂里几万名家长和孩子实践过,成效非常明显: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少孩子写的文章成了班里的范文、上了校刊、获得大奖,最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孩子变得不再惧怕写作文。

其次,它非常具体,做到了将作文掰开了、揉碎了讲。

本套书选取了大量孩子的作文进行讲评,同时引用了部分语文课本及课外的名篇佳作进行精讲。不同于其他作文书“点到即止”的讲评方式,本套书的讲评非常细致,可以说是掰开揉碎了讲。这并非不注重文字的精练简约,而是要通过刻意、反复的讲解,让读者朋友在千咛万嘱中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最后,它还是一套亲子教育的书。

本套书坚持一个观念:提高孩子写作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家长与孩子一起研读、学习。当然,与孩子一起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求家长亲自提笔、披挂上阵,来写一手好文章;只是要求家长知道什么是好文章,能俯低身、弯下腰、蹲起足,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激发孩子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兴趣,将孩子“扶上马,送一程”。

有几点强调:

写作文就是做文字游戏,用文字来绘画。作者一直尽力回避引用生涩拗口的写作理论,其目的在于,能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来激发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兴趣,从而激活他们童言童语的天赋。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写作方法都不如让孩子发出来自童心的童言、童语、童趣更重要。

书中讲评的孩子的作文,并非十全十美,作者讲评的原则是“尊重孩子、尊重原创、尊重素材,发现孩子的亮点、扩大孩子的亮点”。讲评后的修改文,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为了把写作技法讲清楚,还存在矫枉过正、卖弄技巧,牺牲了童言、童趣,代之以成人化的语言的地方。因为书中想要着力展示的,不是写作的结果,而是写作的过程;不是展示红烧肉的烧制水平,而是揭示红烧肉的烧制过程。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最后,真诚地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阅读本套书,了解到一些写作文的方法,掌握住一些用文字“画画”的招数,从而拿起自己的笔,去轻松地用文字游戏,以文字作画,愉悦地写出童趣之真、自然之声。

孩子们的收获,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导读

如何阅读本书

吃饭要有开胃汤,喝酒要有下酒菜。

导读就算是开胃汤、下酒菜。为了更好地帮助您吸收消化书中的内容,希望您花一点儿时间来阅读每一章的导读部分。

本书一共分了三章。

第一章“对称结构见功夫”。主要讲解了“结构对称”。这一章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识得庐山真面目,发现文章中词、句、块、段乃至全文的内在框架,从而解决写作文散乱无章法的问题。

第二章“六根六尘出生动”。主要讲解了“六根六尘”的方法。这一章的操作性很强,以此来增加孩子叙述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从而解决写得不生动的问题。

第三章“作文八法有提高”。主要讲解了“作文八法”,来协助孩子用一些通俗适用的标准,审视、评价、提炼自己的作文,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有一个多方位的提高。

如果说第一章是凉拌菜,慢饮细品,下酒开胃;第二章是热炒菜,讲究色香味形,足以痛快淋漓、大快朵颐;那么第三章,就是大烩菜,把热的、凉的烩在一起重新炖一炖,其目的便在于以旧翻新、融会贯通。

父母的见识程度,代表了孩子作文的水平。本书是一本让孩子与父母共同提高的书,是一本亲子教育的书。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研读、学习。

所以本书力争亦庄亦谐,“庄”的时候让人思考醒悟;“谐”的时候,让人会心一笑,寓教于乐。

本书在说理部分力求深透,而在操作部分力求简单。明白了道理,运用才能从简。理,大多是讲给家长听的;应用,则是孩子自己的事。本书的关键词便在于“对称结构”“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这三部分是全书求简求明的核心所在。

本书的范文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取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古今名文,这一类范文大多取自于中小学课本,以体现深入性与现实性;二是作者孩子的课堂作文,以体现真实性;三是网络中一些孩子的作文,以体现大众性与普遍性。但遗憾的是,因篇幅所限,不能更多地展现众多孩子的妙文。

本书采用的一些范文会重复多次出现,本意是想“剥茧抽丝”,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作文,体会作文的妙意真趣。同时,本书也存在大量的车轱辘语、唠叨话,并非不注意文字的精简提炼,而是想在唠叨式的拉家常中创造一种大众通俗的氛围,让读者喜闻乐见。

最后我们会发现,作文就这点事儿。

第一章 对称结构见功夫

本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孩子们写作文时散乱不集中的问题。

导读

如何阅读本章

对称结构,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为了引起您的重视,我们列举了蒙学丛书中的句子让大家感知对称的普遍性,同时也从大家喜闻乐见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选择一些代表作品,来说明对称结构是作文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功夫作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为了解决您的孩子作文散乱不集中的问题,本章还重点讲解了作文的“头、身、脚”、段落的“戴帽、穿衣、套鞋”,以及立意的重要原则。

本章选用了一些孩子的作文,从对称结构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讲评。需要说明的是,从完成的标准来看,选用的作文并非完美无缺、不可挑剔,但孩子们对于对称结构的把握,足以说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第一节 语重心长话亲子

妈妈感言

黄冈-想想妈——听了老师的课,最感叹的是自己已经开始改变了。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关键是父母的引导。

培养孩子,扶上马送一程

古人过去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一个“书”,就包括了作文。对不少孩子而言,写作文是一件相当头痛的事情;而在很多成年人的生活中,遇到的最不愉快的事,也许就包括了写作。语言交流与文字表达,对孩子短期的考试学分,对成年人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打开本书开始阅读之前,可能您的孩子在作文上遇到了问题。在此之前也许您已让孩子读了不少课外书,也许您打算或已经为孩子报了一个作文方面的提高班,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圆满解决,您不得不继续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尽管写作文有技巧、有方法,但提高孩子写作能力,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您与孩子一起学习。您的这一小小改变,将给孩子带来一个巨大的提升。

想要解决孩子的作文问题,首先取决于您是否愿意做这点小的改变。如果您还跟过去一样做“甩手”家长,买来不少课外书后便让孩子独自吸收,或是把孩子一人扔到课外学习班里,自己埋单走人。那您找到的任何办法,都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您连一个配角都不愿意扮演好,那对于主角——我们的孩子,他的戏也就不会演得精彩。亲子教育,是最负责任,最经济合算的教育。

当然,与孩子一起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求您亲自提笔、披挂上阵,来写一手好文章。不要求您“吃过猪肉”,但您一定要“见过猪跑”。要求您知道什么是好作文。“扶上马、送一程”,扶孩子上马的人,并不一定要学会骑马。您的见识水平,就是孩子的作文水平。

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小学的时候作文很好,怎么到了初中就不行了;我见过一些小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很有章法,但入不了老师的“法眼”,而上了初中,转眼之间写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班里的范文。

这两种现象,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对作文的要求不一样。小学的作文,要描写的对象相对简单:语句通顺,字数达标,就可以达标;如果加之好词、好句,装扮一番,确实可以“称霸一时”。但到了初中、高中,作文要描写的对象相对要复杂、饱满一些。单凭好词好句的一刃兵器,而不讲结构、思路的功夫,坐拥华丽的辞藻——词却不能达意,必然会漏洞百出。

从好词好句入手来学习写作文,是一个糟糕的办法。

同样,您为了孩子的作文找了很多的答案:多看书、多积累、多观察、多练习——我们走进任何一个“诊所”,“医生”都给我们开这种大同小异的“药方”。我们在老老实实地服着包治百病的药,病情却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这种浮在表面的方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亲子共学,做孩子的导购员而不是推销员

亲子就是培养、引导。扔之不管,埋单走人,或是强行灌水,喂个水饱,都是不对的。

我们讲一个例子。大家体会一下,怎么引导孩子。

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她读诗、背诗。这一段亲子经历当年放在了论坛上。原文如下。

今天,北京的风格外大,所以特意选了一首李峤的《风》来让悠宝学。“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悠宝只有作者李峤的“峤”字不认识,所以领读起来并不困难。几遍过后,我问:“悠宝,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她想了一会儿,说:“虽然题目是写风的,但是一个风字都没有提到。”

一看这小家伙看出了点门道,于是接着问:“那都写了什么呢?”

她看着小黑板,一个一个数着说:“写了秋天的落叶,春天的花,江面上的浪,嗯——还有竹林。”

“那——你还看出什么规律呢?”

她又盯着小黑板看了一会儿,突然兴奋地说:“我知道了,诗里的第三个字全是数字。”

“对,你真棒!”我挥舞了一下手,做鼓励状:“第一行里是三秋的三,第二行是二月的二,第三行是千尺浪的千,第四行是万竿斜的万,对吗?”

她点了点头。

有心试试她的文思。我说:“你能用风来说几句话吗?就像写作文一样?”

“也和这首诗一样不让有风字吗?”她问。

“随便。”我说,因为这样的要求对她而言有些难度。

“北风卷地白草折”话音刚落,她就蹦出这句诗——前几个星期刚教的。她的回答多少让我感到有点意外。“还有别的诗句与风有关吗?”我问。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还有呢?”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还有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能引用这句诗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还是故意问:“这句诗里没有风字呀?”

“洗衣服的女人穿过竹林,莲花涌动着渔舟,我有风的感觉了呀。”

有风的感觉,就有风。这才是想象,才是形象思维,才是作文意识。

方法上,要学会引导,要做孩子的导购员而不是推销员。有水平的导购员,一定是多问少说,有水平的导购员,重在问,引导客户说,先导后购。糟糕的导购员,恨不得上来就是产品发布会,灌给客户一脑子的产品知识。

语文学习,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从思维的角度来讲,语文学习,是孩子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人的思维有两种:一是逻辑思维,二是形象思维。在孩子的早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慢慢地就有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我们说的想象;逻辑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但通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思维能力要同时发展,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作文是训练这两个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我们不少家长,十分重视数学。从思维的角度讲,这是在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反的做法是,有一些家长重视了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强而形象思维弱,极端一点说,就是有板有眼的。形象思维强而逻辑思维弱,极端一点说,就是狂放不羁型的。两个极端,都是“攻乎异端,斯害已矣”。我们不能犯顾此失彼、走极端的毛病。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叫创造性思维。古今中外集大成者,都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表面上看是文理兼长,内在来看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具备。在创造性思维这个层面上看,这两个能力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

语文学习,是重要的思维训练。本来是具有愉悦感的训练,而现在的孩子所用的方法,学起来太痛苦,因为太僵化、太教条——要抄、要背,搞不好还要受罚。文字在孩子的脑子里,如果就是横、竖、撇、捺、点,学起来有什么意思?因为没有图案,没有想象,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作文方面的训练,又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认为作文是随意涂鸦,想到哪写到哪,没有内在的逻辑、结构、规律,也是误解。

第一章中重点讲对称结构,第二章中重点讲“六根六尘法”,其意义就在同时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先加强对作文逻辑性的认识,再加强对作文生动性的认识。

第二节 修枝去叶,作文主干是对称

妈妈感言

湖南-绿影——用老师的逻辑分析方法层层剥笋,和孩子一起读了《荷塘月色》。觉得这个方法太有用了,越看越觉得文章写得好,越看越喜欢,时隔20多年才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对称的秘密

讲作文的逻辑思维,我们要先把写作文当成是盖楼房。

字是最小的组成单位。比字大一点的我们叫词;再往上的我们叫词组;比词组大的单位,我们叫句子;比句子大的单位,我们叫块(所谓块,就是在一个自然段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单位,这是我们的一个“独创”);再往上我们叫段;最大的单位,就是整篇文章。

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座大厦。每一层楼我们叫作“段”;每一个房间我们叫作“块”,每一个房间里的墙我们就叫作“句”,每一块砖我们就叫作“词”或“词组”。我们把砖、墙、房间、每一层楼都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把文章的大致结构掌握了。

字:中国的汉字,主要的特点是象形,是图形、图案。象形经过发展,就有了会意。象形字与会意字不能满足表达了,就又有了形声字。汉字成字的主要方式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三大类。

词:词的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并列词。如:山川好歹灿烂动摇,即两个字的词性一样。

二是主谓词。如:地动山摇气喘,即头一个字是名词,后一个字是动词。

三是动宾词,如:吃饭喝水种树,即第一个字是动词,后一个字是名词。

四是偏正词:如:好人高山帅哥靓妹,即前一个字是形容词,后一个字是名词。

依此类推,我们一般把四个字组成的叫词组(短语)。词组也按照两两一组,分成了:

并列词组,如:南辕北辙废寝忘食

主谓词组,如:老马识途愚公移山

动宾词组,如:暗度陈仓三顾茅庐

偏正词组,如:囫囵吞枣完璧归赵

最后一类叫后补词组,如:撞在墙上和他闲聊

如果从字词入手讲,就可以提高作文水平,那是假话。太复杂、太难记。我们不管词性,无论它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我们只要去关注是不是对称!

蒙学读物中的对称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等,相当于过去小学的课本。里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称,适合孩子的认知特点。(注:以下部分,并不要求了解文中意思。请试着与孩子一起找找文中的对称字、对称词、对称句和对称段。)

我们先来看《笠翁对韵》

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学到这里,大胆套用《笠翁对韵》里的“对”字。为了方便好叫,统一起见,就把这个“对”,叫作对称。这个对,就是一对一对的,是一双一双的,是成双配对的。我们先忽视掉其他的东西,睁大眼睛去发现“对称”。

字与字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字。

词与词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词。

句与句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句。

块与块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块。

段与段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段。

我们学作文,就从这个对称入手。

再来看《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我们再来看《幼学琼林》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我们来看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对称的重要性、普遍性,我们接着往下看。

古诗词中的对称

西周的《诗经》、东周的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相应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我们沿着这条线索感受一下对称的普遍性。(注:以下部分,并不要求了解文中意思。请试着与孩子一起找找文中的对称字、对称词、对称句和对称段。)

我们来看《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以西周为主要时期的《诗经》,经过历史的发展,到了东周——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诸子百家,具有典型代表性之一的,是孔孟与老庄。我们从他们的文章中处处可见对称。

《道德经》第一章为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一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也是一对。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又是一对。

楚辞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巅峰。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我们就以《国殇》为例。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中,从词到句、到块,都无处不体现这个对称。

到了汉代,出现了汉赋。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都出自于这篇文章。

由汉赋,就发展出了骈文。骈文的对仗性、工整性更加突出。但有人批评,因为过于追求其工整,所以就有形式主义之嫌,这是就其内容服务于形式而言的。但从单纯的文章结构来讲,这个形式的精华不能全盘否定。

汉赋之后就发展到了唐诗,有了五律、七律。唐诗中仍然体现着对称性。我们随意看两首。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遗爱寺(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
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
处处是泉声。

唐诗以后就是宋词。我们就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左牵黄右擎苍——对称句。

锦帽貂裘——对称词。

亲射虎看孙郎——对称句。

同样地,词的上下阕,就形成了对称段。

到了元朝,有了元曲,我们举两个例子。

碧玉箫(关汉卿)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
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
恨天涯锦字稀,梦才郎翠被知。
宽尽衣,一搦腰肢细;
痴,暗暗的添憔悴。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渊明醉。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到了明清,我们来看《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的一段对话。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对称块、对称段,我们再来学一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一段写淫雨天及感极而悲的心情,一段写景明时及喜气洋洋的心情,构成了两个对称段。

由此不难发现:对称无处不在。把握了对称,就把握了语言的主干,把握了表达的主流。

从近代文学大师那里汲取营养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后,就是近、现代文学。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鲁迅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由三大块组成的。三个对称块下面就有很多对称句,对称句的下面又有很多的对称词与对称词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通过对文章对称性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了,也就是我们更形象地理解了文章的逻辑。这是一篇作文最重要的部分,是支撑作文的地方。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不必说……也不必说……这是第一个对称块。

两个“不必说”,又组成了两个小块。

第一句话: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四种对称的植物。

第二句话: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是三个对称的动物。

2.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单是……这是第二个对称块。

第二个对称块,说的是“泥墙根一带”。这一带又分了两小块,第一小块: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蜈蚣,还有斑蝥,四种对称的动物;第二小块: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两种对称的植物。

3.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如果……这是第三个对称块。

第三块,写了覆盆子,一种植物。

一共描写了七种动物,七种植物。

思维导图

小结:从这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从形象思维中我们也进行了逻辑的推理,在逻辑的推理中我们又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如果作文没有逻辑性,就只是华美的辞藻堆砌而已;相反地,如果作文只有逻辑性,那就没有华美的文字给我们美妙的想象。文理兼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具有,才是一篇好作文。

通过学习这篇范文,我们看到了结构,是由对称表现出来的。好的结构,就体现在词、句、块、段的对称性上。就如建造一座大厦,要有一座楼的整体结构、整体布局。

文章中,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 就如同每层楼与每层楼之间的配置。

块与块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如同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配置。

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如同房间里墙与墙之间的配置。

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如同砖与砖之间的配置。

而在这些配置的关系中,对称,具有牢固性。一篇文章具备了对称性,就具备了建房子一样的牢固保障,才具有了功夫。一篇作文的功夫就体现在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和对称段;体现在词服务于句、句服务于块,块服务于段,段服务于中心。

相关图书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