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古文学写作文 基础篇

978-7-115-48890-9
作者: 陈学壮
译者:
编辑: 折青霞

图书目录:

详情

读小古文学写作文 精选了50篇短浅、有趣、经典的小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个小节包括经典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原文大意或故事、诵读方法、写作训练等相关内容的栏目,既能让小朋友轻松获得文言启蒙,又有利于小朋友积累写作素材,下笔练习写作文。 本书适合小学生自主阅读或与家长共读,也可供小学语文教师及语文培训机构人员参考。

图书摘要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50篇短浅、有趣、经典的小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个小节包括经典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原文大意或故事、诵读方法、写作训练等相关内容的栏目,既能让小朋友轻松获得文言启蒙,又有利于小朋友积累写作素材,下笔练习写作文。本书适合小学生自主阅读或与家长共读,也可供小学语文教师及语文培训机构人员参考。

前言

享受音韵之美

小学生读小古文,难道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难,难于上青天”吗?

No!跟陈老师读小古文,易,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

具体来说,读小古文有以下方法。

一、慢读赶走“拦路虎”

读小古文,“读”字当头!

一开始,拿到一篇,不妨慢慢读,慢工出细活嘛!

在慢读中,读准字音,扫清障碍,赶跑“拦路虎”。

有些字是多音字,有些字是通假字。每个字的字音,你可要认认真真,字字读准!

二、断开语句来朗读

要想读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就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学会断句,把长句断开,做到长句短读。比如: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样断句,就做到了长句短读,就变简单、变容易了!

这就叫化难为易!

三、排成诗行来朗读

接下来,读文,断开语句,读出节奏,如同读诗、读词。

你看,我把刚才介绍的小古文竖着排,简直如诗也!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怎么样?这样排,多整齐,多醒目,像一首诗吧!

都说诗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由此看来,古文也有这样的三美!

四、打着快板来诵读

跟陈老师读小古文,可以变化多端地读!读出个性,读得异彩纷呈!

比如,你听过快板吧,声音那个脆,那个响!可以快,可以慢。节奏分明,一气呵成。

像打快板一样,你可以拍着巴掌,或是敲着桌子、跺着脚来诵读!

你看,在画“o”的地方打节拍,打得快,你就读得快;打得慢,你就读得慢。读到最后的“故水潦尘埃归焉”,彻底地慢下来!

这样一来,从整体上讲,就做到了快慢结合。

怎么样,这种读法,是不是很好玩!

五、娓娓道来讲故事

有的小古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最适合讲,所以,我喜欢讲给大家听,也愿意让学生讲给别人听。

看《铁杵磨针》这个故事:

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那)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哎——)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讲的时候,语重心长,娓娓道来。

语气是亲切的,面目是和善的,这样一讲,就讲到大家的心里去了!小古文中有好多故事,神话的,寓言的,传说的,你都可以尝试着这样去讲述。

口耳相传,讲述是最动人的、最朴素的、最自然的,而自然的,是最美的。

六、干脆利落来演讲

小古文,能拿来演讲!你没听说过吧?

演讲跟朗读不同,语言要干脆利落,语速不缓,腔调不拖。

有一篇小古文,叫《读书要三到》,内容如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样的古文,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演讲稿吗?

你站在台上来演讲,开头加上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须有三到。是哪三到呢?心到、眼到、口到。”

这样来演讲,你能很好地展现自我,会让人感到你有领袖风范哟!

所以,这样的古文,与其大声诵读,不如放声演讲。

七、读有韵,韵而悠悠

你可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有韵味地诵读。诵读时,音袅袅,意悠悠,如歌,如吟,如唱,手随口动,心随手舞!

你看这篇小古文: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我会带着你们这样读:快慢结合,尾音拖长。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这样读,把“天阴”和“雨止”后面的逗号读丢了。但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气韵;这样读,让人觉得雨细如丝,长长的,绵绵的;让人觉得皓月像羞羞答答的姑娘露出脸蛋,渐渐升起,月光皎洁,天地澄明。

八、读中舞,舞而化之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看上面这篇《芦花》,诗意而浪漫,我喜欢带着大家做着动作来诵读。手一舞起来,你就变成了一朵芦花,马上入了情入了境。

“水滨多芦荻”,右手前伸,从腹前由左向右划过,读到“芦荻”时再由下向上举起,就像那亭亭而立的芦苇。

“秋日开花”,两手自胸前托起,慢慢上升,舒展,如同花开。

“一片白色”,右臂前伸,从左往右,在胸前划过,眼睛平视前方,仿佛在你的面前展开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

“西风吹来”,语速稍快,让朗读稍微富有变化,让节奏有张有弛。同时右手由右上方打着四个旋圈,向左“吹”来。

“花飞如雪”,两眼微闭,语速渐缓,悠悠然然,同时右手呈“S”状向下“飘”落,口中娓娓诵出:花飞——如——雪——。

呵呵,这样来读,抒情而浪漫,诗情画意就在你舒展的体态中、动作里。

九、有杀有砍说评书

你听过评书吗?那声音有杀有砍,扣人心弦。

有一则上古神话故事,名叫《女娲补天》,我喜欢像说评书一样来读:

话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zài),火爁(lǎ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yín)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狡(jiǎo)虫死,颛民生。

找一块木头当“醒木”,把“醒木”往讲台上一拍,口一张,一个“话说”,说得山响!

首句“往古之时”,读来徐而缓,仿佛时光倒流,流到远古的岁月。说评书嘛,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慢讲之中引人入胜。

“四极废,九州裂,”读这句,耳边仿佛听到哪些声响?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这是天柱断裂的声音。

“轰——隆——,哗——啦——”这是天塌地陷的声音。

闭上眼睛,想象那惨烈的场景,语气自然深沉而凝重。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读到“载”处,音要拖,要让自己沉浸在那天崩地裂的痛苦里。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你看,这句话,由“火”到“水”,由“兽”到“鸟”,读的时候,“火”后停顿,是承接上文,声音渐起;“水”后不停,是因为要变换节奏,加快速度,突出洪水之泛滥。

有急就有缓,“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前者语速宜急,后者速度要缓,缓缓地停下来,停下之后有一个简短的停顿。然后,吸气,吐字。娓娓道来: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前者宜缓,仿佛太阳升起,废墟重建,光明来临。后者宜快,仿佛看到女娲奔波忙碌的身影。

接下来,是以欢快的语气来读“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要读得仿佛没有标点一样,要读得一气呵成,到“颛民”时不停不顿,然后猛然停顿,语调上扬,戛然而止。

如此读来,就有了说评书的味道!

你看你看,一口气,陈老师给你讲了这么多诵读小古文的方法,这就跟“降龙十八掌”一样,有用!

如果你练会了,你就练就了读小古文的绝世神功,拿到一篇小古文,如同庖丁解牛一样,你就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而到那时,你享受的就是音韵之美,你感受的就是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快,快点行动吧,跟陈老师来读小古文吧!

一、清晨起来看风景

本章小古文均选自《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1.早起

拼一拼

讲一讲

小朋友,早晨起床往西看,月亮渐渐落下去;转过身来往东看,太阳渐渐升起来。新的一天开始啦!

读一读

一开始,不要忙,慢慢读,有停顿。

早/起,月/落,日/出。

读熟后,加动作,读“早起”时,面向南方,双手举起来,就像起来做早操。读“月落”时,右手落下,左手也落下,就像月亮落下去。读“日出”时,左手慢慢抬起来,就像太阳升起来。

还可以读得更好玩,来,一口气从头读到尾。

早起,月落,日—出——。

快得好像没有停顿了,前面的两个逗号被读丢了!前面读得快,后面就要慢下来,所以读“日”要拖音,“出”的音要拖得更长。

好玩吧?那你还等什么,快来读吧!

练一练

1 看,“早起 月落 日出”这三个词语,把顺序变一变,你来填一填。

早起,______,月落。

日出,______,月落。

______,日出,早起。

2 想一想,横线上如果不填“出”,还可以填什么字?

早起,月落,日______。

写一写

早起,鸡______,鸟______,日升。

早起,刷牙,______,______,上学。

早起,到校,______,______,做操。

早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前

拼一拼

讲一讲

早晨起床,来到窗前,打开窗户;空气清新,扑面而来。快看呀,屋外台阶下,花朵盛开,红红的;叶子油亮,绿绿的。

读一读

一开始,慢慢读,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读熟了,这样读:四个字,连一起;中间逗号,要停顿。

窗前阶下,红花绿叶。

接下来,这样读:

窗前阶下,红花——绿叶。

读到“花”时,字音拉长了;读到“叶”时,戛然而止了。

还可以男女生对读。

男生读:窗前

女生对:阶下

男生读:红花

女生对:绿叶

怎么样,好玩吧?那还不赶紧读起来!

练一练

例:红花绿叶

蓝______白______青______绿

写一写

门前,______,______,______。

房前,______,______,______。

楼前,______,______,______。

__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路上

拼一拼

大路上,

人往来。

或乘车,

或步行。

讲一讲

站在窗口,站在路边,看大路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去。有人骑车,有人坐车,还有人步行,车和人来来往往,穿行如梭。

读一读

读这一篇,可以边做动作边读。

伸出右手,在胸前由左到右一划,同时诵读“大路上”,一条宽阔的大路仿佛就出现在你的眼前。

伸出左手,在胸前由右往左一划,然后再由左往右一划,一边晃动着脑袋诵读“人往来”。

然后,睁大了眼睛,左一看,读“或乘车”,右一瞧,读“或步行”。

在眼睛看的同时,手还可以指指点点呢!

来,做着动作来读吧!

练一练

1 “大路上,人往来。”把“路”换成别的字,把“往来”变个顺序,瞧,这句话就变成了:

大______上,人______。

2 大课间,做游戏,同学们,或______,或______。

写一写

操场上,______,______,______。

草地上,______,______,______。

湖面上,______,______,______。

4.两岸间

拼一拼

两岸间,

架板桥。

桥上行人,

桥下行船。

讲一讲

看,中间是河,两边是岸,两岸的中间,架起了一座木板桥,桥上可以行人,你来我往;桥下可以行船,船来船往。

读一读

你发现了吗?这篇文章,最适合缓缓地读,而且可以一边读,一边用手势做动作。

你的双手竖起,由胸前向左右两边展开,同时朗读“两岸间”。

接着,右手由左往右,轻轻一划,口里诵读“架板桥”。

读“桥上”时,你可以伸出右手的食指,往前一点;读“行人”时,伸出的食指由左往右,一点一点,一点又一点,就像有人在行走一样。

读“桥下”时,右手从身体的左侧由前向后呈“S”形划动,就像船夫轻摇着橹,小船缓缓前行。

怎么样?好玩吧?

那还不快来读一读!

练一练

你看,作者是怎样来观察的:

他先看到河两岸架起的______,然后是桥上的______,最后是桥下的______。

这样观察,先看中间,再看______。

观察有顺序,写出来的文章也有顺序、有条理。

写一写

两山间,______,______,______。

两楼间,______,______,______。

两路间,______,______,______。

5.一小舟

拼一拼

一小舟,

河边行,

前有桨,

后有舵,

上有布帆。

讲一讲

有一条小船,在河边行驶。它的前面有桨,后面有舵。抬起头来往上看,上面有张开的布帆。

人慢慢划桨,风轻轻吹帆,船慢慢行驶。

读一读

看,这一课一共有五行,前四行都是三字一句,最后一行是四字一句,非常适合朗读。

一读起来,你就会发现,朗朗上口!

前四行读熟后,可以敲着桌子读,就像打节拍一样!

最后一行,读到“上有”的“有”时,音略延长,延长后略微停顿,就是这样:“上有—”,然后读“布—帆——”,这“帆”字,可以把音拉长,仿佛你已经看醉啦!

练一练

这一课,里面藏着三个表示方位顺序的词,你来找一找。

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由前往后看,再把脸仰起往上看,看到了船上的帆!写出来就是:

有桨

有舵

有布帆

你看,按方位顺序来写,写得多有条理。

写一写

一汽车,______,______,______。

一飞机,______,______,______。

一轮船,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图书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