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50篇短浅、有趣、经典的小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个小节包括经典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原文大意或故事、诵读方法、写作训练等相关内容的栏目,既能让小朋友轻松获得文言启蒙,又有利于小朋友积累写作素材,下笔练习写作文。
本书适合小学生自主阅读或与家长共读,也可供小学语文教师及语文培训机构人员参考。
小学生读小古文,难道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难,难于上青天”吗?
No!跟陈老师读小古文,易,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
具体来说,读小古文有以下方法。
读小古文,“读”字当头!
一开始,拿到一篇,不妨慢慢读,慢工出细活嘛!
在慢读中,读准字音,扫清障碍,赶跑“拦路虎”。
有些字是多音字,有些字是通假字。每个字的字音,你可要认认真真,字字读准!
要想读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就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学会断句,把长句断开,做到长句短读。比如: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样断句,就做到了长句短读,就变简单、变容易了!
这就叫化难为易!
接下来,读文,断开语句,读出节奏,如同读诗、读词。
你看,我把刚才介绍的小古文竖着排,简直如诗也!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怎么样?这样排,多整齐,多醒目,像一首诗吧!
都说诗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由此看来,古文也有这样的三美!
跟陈老师读小古文,可以变化多端地读!读出个性,读得异彩纷呈!
比如,你听过快板吧,声音那个脆,那个响!可以快,可以慢。节奏分明,一气呵成。
像打快板一样,你可以拍着巴掌,或是敲着桌子、跺着脚来诵读!
你看,在画“o”的地方打节拍,打得快,你就读得快;打得慢,你就读得慢。读到最后的“故水潦尘埃归焉”,彻底地慢下来!
这样一来,从整体上讲,就做到了快慢结合。
怎么样,这种读法,是不是很好玩!
有的小古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最适合讲,所以,我喜欢讲给大家听,也愿意让学生讲给别人听。
看《铁杵磨针》这个故事:
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那)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哎——)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讲的时候,语重心长,娓娓道来。
语气是亲切的,面目是和善的,这样一讲,就讲到大家的心里去了!小古文中有好多故事,神话的,寓言的,传说的,你都可以尝试着这样去讲述。
口耳相传,讲述是最动人的、最朴素的、最自然的,而自然的,是最美的。
小古文,能拿来演讲!你没听说过吧?
演讲跟朗读不同,语言要干脆利落,语速不缓,腔调不拖。
有一篇小古文,叫《读书要三到》,内容如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样的古文,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演讲稿吗?
你站在台上来演讲,开头加上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须有三到。是哪三到呢?心到、眼到、口到。”
这样来演讲,你能很好地展现自我,会让人感到你有领袖风范哟!
所以,这样的古文,与其大声诵读,不如放声演讲。
你可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有韵味地诵读。诵读时,音袅袅,意悠悠,如歌,如吟,如唱,手随口动,心随手舞!
你看这篇小古文:
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我会带着你们这样读:快慢结合,尾音拖长。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这样读,把“天阴”和“雨止”后面的逗号读丢了。但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气韵;这样读,让人觉得雨细如丝,长长的,绵绵的;让人觉得皓月像羞羞答答的姑娘露出脸蛋,渐渐升起,月光皎洁,天地澄明。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看上面这篇《芦花》,诗意而浪漫,我喜欢带着大家做着动作来诵读。手一舞起来,你就变成了一朵芦花,马上入了情入了境。
“水滨多芦荻”,右手前伸,从腹前由左向右划过,读到“芦荻”时再由下向上举起,就像那亭亭而立的芦苇。
“秋日开花”,两手自胸前托起,慢慢上升,舒展,如同花开。
“一片白色”,右臂前伸,从左往右,在胸前划过,眼睛平视前方,仿佛在你的面前展开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
“西风吹来”,语速稍快,让朗读稍微富有变化,让节奏有张有弛。同时右手由右上方打着四个旋圈,向左“吹”来。
“花飞如雪”,两眼微闭,语速渐缓,悠悠然然,同时右手呈“S”状向下“飘”落,口中娓娓诵出:花飞——如——雪——。
呵呵,这样来读,抒情而浪漫,诗情画意就在你舒展的体态中、动作里。
你听过评书吗?那声音有杀有砍,扣人心弦。
有一则上古神话故事,名叫《女娲补天》,我喜欢像说评书一样来读:
话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zài),火爁(lǎ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yín)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狡(jiǎo)虫死,颛民生。
找一块木头当“醒木”,把“醒木”往讲台上一拍,口一张,一个“话说”,说得山响!
首句“往古之时”,读来徐而缓,仿佛时光倒流,流到远古的岁月。说评书嘛,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慢讲之中引人入胜。
“四极废,九州裂,”读这句,耳边仿佛听到哪些声响?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这是天柱断裂的声音。
“轰——隆——,哗——啦——”这是天塌地陷的声音。
闭上眼睛,想象那惨烈的场景,语气自然深沉而凝重。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读到“载”处,音要拖,要让自己沉浸在那天崩地裂的痛苦里。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你看,这句话,由“火”到“水”,由“兽”到“鸟”,读的时候,“火”后停顿,是承接上文,声音渐起;“水”后不停,是因为要变换节奏,加快速度,突出洪水之泛滥。
有急就有缓,“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前者语速宜急,后者速度要缓,缓缓地停下来,停下之后有一个简短的停顿。然后,吸气,吐字。娓娓道来: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前者宜缓,仿佛太阳升起,废墟重建,光明来临。后者宜快,仿佛看到女娲奔波忙碌的身影。
接下来,是以欢快的语气来读“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要读得仿佛没有标点一样,要读得一气呵成,到“颛民”时不停不顿,然后猛然停顿,语调上扬,戛然而止。
如此读来,就有了说评书的味道!
你看你看,一口气,陈老师给你讲了这么多诵读小古文的方法,这就跟“降龙十八掌”一样,有用!
如果你练会了,你就练就了读小古文的绝世神功,拿到一篇小古文,如同庖丁解牛一样,你就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而到那时,你享受的就是音韵之美,你感受的就是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快,快点行动吧,跟陈老师来读小古文吧!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训学斋规》
漫浪:随心所欲、马马虎虎。漫,随便。
急:重要。
岂:难道。
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上,那眼睛就不可能看得仔细,心和眼不能专一,心三心二意,眼左顾右盼,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随便乱读,那一定是记不住的,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就会忘记。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心到了,难道眼口还会不到吗?
这篇文章,句子有长有短。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就要正确断句,长句短读。
①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另外,你发现了吗?这篇文章多像演讲稿,如果在开头加上这么一句话“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可知道,读书有三到……”。
练一练,来演讲!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如果给你下列题目:
纪律有三到、家规有三到、写字有三要……
你想写什么?来确定一个,模仿这一篇,写篇演讲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匡衡好学,家贫无书。其邑(yì)有富人,藏书甚多。衡乃往为仆,而不求偿。主人问其故。衡曰:“愿得藏书遍读之。”主人称其贤,假以书。匡衡遂成名儒。
——选自《西京杂记》
邑:县。
偿:报酬。
假:借。
遂:于是,就。
名儒:大学问家。
匡衡勤奋好学,可家境贫困,无钱买书。他居住的县城里有一个富人,家中藏书很多。匡衡为了读书,就来到富人家做仆人,做工不求报酬,只求有书可读。主人称赞他有贤德,就把书借给他。匡衡博览群书,最后成了有名的大学者。
下面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其邑/有富人,藏书甚多
②衡/乃/往为仆,而不求偿
③主人/称其贤,假以书。匡衡/遂成名儒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③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文中写匡衡好学,你的班级里也有好学的同学吧。他是怎么好学的?课堂上表现如何?课间呢?你可以在仔细观察之后从正面来写。
在家中呢?你可以通过调查,借他人之口从侧面来写。
题目嘛,就叫《好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记事》
日:每天。
率:标准。
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或:有时。
简札:信件,书信。
少:通“稍”,稍微。
易:改换,更换。
厌:嫌麻烦。
愈益:愈加,更加。
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写水平大有长进。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不草率马虎。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合意,就一定三番五次地重写,从来不怕麻烦。因此,越到老年,他的书法越显得精妙。
下面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②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③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这三句话,朗读时,断句的地方停顿时间要有长有短。
“文征明”“日”“或”“必”“故”的后面停顿时间可以略长;“写”“老”的后面停顿时间要短。
笔酣墨饱 下笔风雷
大气磅礴 入木三分
笔走龙蛇 力透纸背
柳骨颜筋 蚕头燕尾
矫若惊龙 雷霆万钧
酣畅淋漓 筋骨俱备
抓住典型事例写
你看,文中这样写:“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这是一个典型事例。抓住典型事例来写,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做某件事时有没有这样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如果有,把过程以典型的事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chǔ),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选自《方舆胜览》
去:离去,离开。
逢:遇到,碰到。
方:正在。
欲:打算。
卒业:毕业。
在眉州有一座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有一个名字,叫磨针溪。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座山中读书。读着读着,还没有毕业,他就厌倦了,打算放弃学业,离开象耳山。
收拾收拾东西,李白就下山了,经过一条小溪时,他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李白见了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抬起头,笑着说:“打算做一根针啊。”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下的功夫还不到,怎么就放弃学业了呢?他赶紧告别老婆婆,返回到象耳山继续读书,直到毕业。
下面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②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③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你们知道吗?后人把《铁杵磨针》这个故事浓缩成两句谚语,这就是: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用一句话来点题
本文的中心——功到自然成。
这句话,画龙点睛!
写文章,有时用上这样的一句话,既点明中心,又让文章增色。
你也来写一个故事,用一句话来点明中心。试试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dài),辄(zhé)以水沃面;食不给(jǐ),啖(dàn)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孤:幼年丧父。
以……为:把……当作。
或:有时。
昏怠:昏沉疲倦。
辄:总是。
沃面:洗脸。
啖:吃,喝。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所依靠。他年轻时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废寝忘食,有时晚上读书,昏沉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因家中贫困,有时连饭也吃不上,他就喝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慷慨激昂,奋不顾身。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②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③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④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dū)书舍,日/煮粥一釜(fǔ),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jī)数茎/啖之。
给人物加戏
上面两篇文章,文中分别写范仲淹:
①食不给,啖粥而读。
②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
日子过得这么艰苦,范仲淹是怎么想的?他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
加上描写人物心理、语言的句子,把上面两句话写具体、写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