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古文学写作文 提高篇

978-7-115-48892-3
作者: 陈学壮
译者:
编辑: 折青霞

图书目录:

详情

读小古文学写作文 精选了50篇短浅、有趣、经典的小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个小节包括经典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原文大意或故事、诵读方法、写作训练等相关内容的栏目,既能让小朋友轻松获得文言启蒙,又有利于小朋友积累写作素材,下笔练习写作文。 本书适合小学生自主阅读或与家长共读,也可供小学语文教师及语文培训机构人员参考。

图书摘要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50篇短浅、有趣、经典的小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个小节包括经典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原文大意或故事、诵读方法、写作训练等相关内容的栏目,既能让小朋友轻松获得文言启蒙,又有利于小朋友积累写作素材,下笔练习写作文。

本书适合小学生自主阅读或与家长共读,也可供小学语文教师及语文培训机构人员参考。

前言

享受音韵之美

小学生读小古文,难道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难,难于上青天”吗?

No!跟陈老师读小古文,易,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

具体来说,读小古文有以下方法。

一、慢读赶走“拦路虎”

读小古文,“读”字当头!

一开始,拿到一篇,不妨慢慢读,慢工出细活嘛!

在慢读中,读准字音,扫清障碍,赶跑“拦路虎”。

有些字是多音字,有些字是通假字。每个字的字音,你可要认认真真,字字读准!

二、断开语句来朗读

要想读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就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学会断句,把长句断开,做到长句短读。比如: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样断句,就做到了长句短读,就变简单、变容易了!

这就叫化难为易!

三、排成诗行来朗读

接下来,读文,断开语句,读出节奏,如同读诗、读词。

你看,我把刚才介绍的小古文竖着排,简直如诗也!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倾西北,

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怎么样?这样排,多整齐,多醒目,像一首诗吧!

都说诗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由此看来,古文也有这样的三美!

四、打着快板来诵读

跟陈老师读小古文,可以变化多端地读!读出个性,读得异彩纷呈!

比如,你听过快板吧,声音那个脆,那个响!可以快,可以慢。节奏分明,一气呵成。

像打快板一样,你可以拍着巴掌,或是敲着桌子、跺着脚来诵读!

你看,在画“o”的地方打节拍,打得快,你就读得快;打得慢,你就读得慢。读到最后的“故水潦尘埃归焉”,彻底地慢下来!

这样一来,从整体上讲,就做到了快慢结合。

怎么样,这种读法,是不是很好玩!

五、娓娓道来讲故事

有的小古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最适合讲,所以,我喜欢讲给大家听,也愿意让学生讲给别人听。

看《铁杵磨针》这个故事:

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那)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哎——)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讲的时候,语重心长,娓娓道来。

语气是亲切的,面目是和善的,这样一讲,就讲到大家的心里去了!小古文中有好多故事,神话的,寓言的,传说的,你都可以尝试着这样去讲述。

口耳相传,讲述是最动人的、最朴素的、最自然的,而自然的,是最美的。

六、干脆利落来演讲

小古文,能拿来演讲!你没听说过吧?

演讲跟朗读不同,语言要干脆利落,语速不缓,腔调不拖。

有一篇小古文,叫《读书要三到》,内容如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样的古文,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演讲稿吗?

你站在台上来演讲,开头加上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须有三到。是哪三到呢?心到、眼到、口到。”

这样来演讲,你能很好地展现自我,会让人感到你有领袖风范哟!

所以,这样的古文,与其大声诵读,不如放声演讲。

七、读有韵,韵而悠悠

你可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有韵味地诵读。诵读时,音袅袅,意悠悠,如歌,如吟,如唱,手随口动,心随手舞!

你看这篇小古文: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我会带着你们这样读:快慢结合,尾音拖长。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这样读,把“天阴”和“雨止”后面的逗号读丢了。但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气韵;这样读,让人觉得雨细如丝,长长的,绵绵的;让人觉得皓月像羞羞答答的姑娘露出脸蛋,渐渐升起,月光皎洁,天地澄明。

八、读中舞,舞而化之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看上面这篇《芦花》,诗意而浪漫,我喜欢带着大家做着动作来诵读。手一舞起来,你就变成了一朵芦花,马上入了情入了境。

“水滨多芦荻”,右手前伸,从腹前由左向右划过,读到“芦荻”时再由下向上举起,就像那亭亭而立的芦苇。

“秋日开花”,两手自胸前托起,慢慢上升,舒展,如同花开。

“一片白色”,右臂前伸,从左往右,在胸前划过,眼睛平视前方,仿佛在你的面前展开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

“西风吹来”,语速稍快,让朗读稍微富有变化,让节奏有张有弛。同时右手由右上方打着四个旋圈,向左“吹”来。

“花飞如雪”,两眼微闭,语速渐缓,悠悠然然,同时右手呈“S”状向下“飘”落,口中娓娓诵出:花飞——如——雪——。

呵呵,这样来读,抒情而浪漫,诗情画意就在你舒展的体态中、动作里。

九、有杀有砍说评书

你听过评书吗?那声音有杀有砍,扣人心弦。

有一则上古神话故事,名叫《女娲补天》,我喜欢像说评书一样来读:

话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zài),火爁(lǎ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yín)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狡(jiǎo)虫死,颛民生。

找一块木头当“醒木”,把“醒木”往讲台上一拍,口一张,一个“话说”,说得山响!

首句“往古之时”,读来徐而缓,仿佛时光倒流,流到远古的岁月。说评书嘛,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慢讲之中引人入胜。

“四极废,九州裂,”读这句,耳边仿佛听到哪些声响?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这是天柱断裂的声音。

“轰——隆——,哗——啦——”这是天塌地陷的声音。

闭上眼睛,想象那惨烈的场景,语气自然深沉而凝重。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读到“载”处,音要拖,要让自己沉浸在那天崩地裂的痛苦里。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你看,这句话,由“火”到“水”,由“兽”到“鸟”,读的时候,“火”后停顿,是承接上文,声音渐起;“水”后不停,是因为要变换节奏,加快速度,突出洪水之泛滥。

有急就有缓,“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前者语速宜急,后者速度要缓,缓缓地停下来,停下之后有一个简短的停顿。然后,吸气,吐字。娓娓道来: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前者宜缓,仿佛太阳升起,废墟重建,光明来临。后者宜快,仿佛看到女娲奔波忙碌的身影。

接下来,是以欢快的语气来读“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要读得仿佛没有标点一样,要读得一气呵成,到“颛民”时不停不顿,然后猛然停顿,语调上扬,戛然而止。

如此读来,就有了说评书的味道!

你看你看,一口气,陈老师给你讲了这么多诵读小古文的方法,这就跟“降龙十八掌”一样,有用!

如果你练会了,你就练就了读小古文的绝世神功,拿到一篇小古文,如同庖丁解牛一样,你就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

而到那时,你享受的就是音韵之美,你感受的就是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快,快点行动吧,跟陈老师来读小古文吧!

一、学海无涯勤作舟

1.为学

经典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shì)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而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白鹤堂文集》

字词注释

为学:做学问。

蜀:四川。

鄙:边远的地方。

语于:告诉。

恃:凭借,倚仗。

钵:盛饭的用具。

买舟:雇船。

下:顺流而下。

去:距离。

顾:难道。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原文大意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再难的学问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学,再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

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贫穷的对有钱的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问:“你凭借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几年来,我一直想雇只船沿江而下到达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到南海的经过告诉富和尚。富和尚听了,脸上流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那个穷和尚吗?

读一读

朗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停顿与节奏。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③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想一想,文中贫者的话,应该怎样读?

也许,在你的眼里,他是一个谦卑的和尚,所以他虚心向富和尚求教,所以他的语言平淡自然,一点也不张扬。

富和尚的话,第一处“子何恃而往?”是个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第二处“子何恃而往!”是个感叹句,语气里是不解,甚至是怀疑和嘲笑……

所以,读好他们的对话,人物的形象也就变得鲜明,变得立体了。

练一练

下列句子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请你用线连一连。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到……去

②蜀之鄙,有二僧 的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 指天下事

写一写

通过故事讲道理

你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为学的道理,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要立志,要为之。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没有空口说白话,而是先表明观点,然后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贫和尚到南海的故事。

作者用故事讲道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你会讲道理吗?

可以先亮观点,接着讲故事,最后首尾呼应,或是谈心得,或是发出号召。

你想讲一个什么道理?

想好了,写下来。记住,里面一定要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2.师旷论学

经典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字词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

秉烛:点上烛火。

安:怎么,哪。

盲臣:师旷双目失明,所以自称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原文大意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点燃烛火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国君的?”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您呢?我听说,少年时好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中年时好学,就如同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好学,就如同点着烛火照明,点上烛火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对照译文慢慢读。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

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⑤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你看,文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晋平公,是君王;一个是师旷,是盲臣。

平公的话,一共有三句,语气可谓一波三折。

第一句话,是叙述的语气,宜平;第二句话,话中带气,甚至有些恼怒,读起来要有不爽的感觉;第三句话,是心悦诚服,发自内心地赞叹!

师旷呢?就像一位善于引导的老师,他的话语该是语重心长、和蔼可亲的。

尝试着读一读,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诵一诵

①学无止境。——清·刘开《问说》

②活到老,学到老。——谚语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④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写一写

抓住对话来写人

你看,这篇文章,一共五个自然段,描写了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

他们之间,一问一答。每个人每次说的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看起来段落清晰,层次分明。而且,通过对话,我们感觉到平公好学,师旷善答,人物形象特别鲜明。

所以,抓住人物的对话,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表现人物特点。

你和谁之间,也有过这样意味深长或是顽皮幽默的对话?和老师,和爸爸,和妈妈?……

把你们的对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凿壁借光

经典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shè)有烛而不逮(dài),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yì)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yōnɡ)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jǐ)以书,遂(suì)成大学。

字词注释

不逮:烛光照不到。

穿壁:把墙壁凿穿。

邑人:同乡的人。

大姓: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不识字。

佣作:雇工,劳作。

偿:报酬。

大学:大学问家。

原文大意

匡衡勤奋好学,家中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映着烛光读书。乡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做雇工,做工不要工钱。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家中的藏书借给匡衡。于是匡衡得以博览群书,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对照译文慢慢读。

①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诵一诵

看,我们把文中的第一句话变一变,变成一首小诗。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书多无人读,

衡乃佣作不求偿,愿得主人书读之。

主人感叹资以书,衡因遍读成大儒。

写一写

抓住心理、动作写

你看,文章的题目是《凿壁借光》,文中写凿壁借光内容的话只有一句: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你想想,匡衡勤学而无烛,面对漆黑的夜晚,他心里是什么感受?

看到邻家的烛光,他又会怎样想?

穿壁的时候,应该是小心翼翼地吧?他又会怎样做?

壁凿穿了!烛光透进屋里来,匡衡又是什么心情?

你看,如果抓住心理和动作来想象,就能把一句话想得生动而具体!

怎么样?你来详写一篇《凿壁借光》吧。

4.黄生借书说(节选)

经典原文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xǐng)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juàn)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shào)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字词注释

难致:难以得到。

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梦到借书的情形。

切:迫切。

辄:立即,就。

通籍:出仕,做官。

落落:堆积的样子。

素蟫:指书里蠹虫。

灰丝:指虫丝。

卷轴:书册。

原文大意

我小时候喜欢读书,但家中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梦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的心情就像借书的时候一样。所以只要看过的书,我就马上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水花出去,书籍买回来,屋子里到处堆满了书,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卷。这时我才感慨借书而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

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读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断句。

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②故/有所览/辄省记

③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袁枚,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著名的文学家,自称随园主人、仓山居士。

黄生是一个叫黄允修的读书人,他来向袁枚借书,袁枚不但把书借给了他,还写了这篇文章来勉励他珍惜少年时光,抓住时机,发奋读书。

诵一诵

书非借不能读也。——袁枚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写一写

前后对比印象深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无书读时借书读,借书时,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借到书后,如饥似渴地阅读,牢牢地记在心里。

有书读时,漫不经心,随心所欲,以致书卷上蒙上了灰尘。

作者拿两种情形做对比,借书而读的迫切感跃然纸上。

所以,我们可以抓住一个人的前后变化对比写,也可以拿事情的两种情形来对照写。

一对比,互相映衬,印象特深!

选择一件事,或是一个人,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写吧。

5.王冕好学

经典原文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ī)田者,父怒,挞(tà)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选自《宋学士全集·王冕传》

字词注释

牧牛:放牛。

蹊:践踏,踩踏。

挞:用鞭子或用棍子打。

策:书本。

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原文大意

王冕是浙江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却偷偷地跑到学堂里听学生读书。听过之后,就默默地记在心里。有时听得入了迷,忘了牵牛回来。有人牵着牛来找,责怪他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父亲一气之下就狠狠地揍他一顿。但他不知悔改,一段时间后,就把被揍的事忘到了脑后,又像往常一样溜到学堂。他的母亲说:“孩子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不由着他呢?”可是父亲不同意,于是王冕就离开了家,在靠近寺庙的地方住了下来。晚上偷偷地溜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捧着书本映着长明灯读,那琅琅的书声,从晚上一直响到天明。

读一读

下面的句子,断句之后,句子变成了一个个短语,读起来就有了节奏。

①父命/牧牛陇上

②曷不/听其所为

③夜潜出/坐佛膝上

④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读这篇文章,你会发现,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

七八岁时、牧牛陇上、窃入学舍、诸生诵书……

另外,还有这样的三字词语:

辄默记、忘其牛、复如初……

二字词语也不少:

听已、暮归、已而……

这些长长短短的词,连在一起读,你会感到颇有节奏,朗朗上口。

练一练

下面句子中的“之”是什么意思?用线连一连。

①父怒,挞 书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 王冕

写一写

分清主角和配角

文中一共有三个人,一是王冕,二是其父,三是其母。

王冕是故事的主角。作者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其好学。

其父、其母是配角,作者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其好学。

角色分清了,文章的层次也就清晰了。

开门见山写主角,结尾重点表现的是主角。

中间,抓住动作,写其父;抓住语言,写其母。

所以,写一个人,可以抓住不同方面写一两个配角。

在家中,在班里,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尝试以他为主角,以别的同学为配角来写一写。

相关图书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