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实战篇)

978-7-115-50432-6
作者: 非常
译者:
编辑: 朱伊哲

图书目录:

详情

《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修订版)》通过对孩子们的作文进行掰开揉碎、实战详解的讲评,来说明“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的操作方法与实际运用,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清作文思路,明确作文入门的方向和方法。如果对《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没有吃透,可以通过本书来消化、吸收。

图书摘要

作文,多大点事儿 实战篇(修订本)

Composition A piece of cake

非常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非常编著.—2版(修订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12

ISBN 978-7-115-50432-6

Ⅰ.①作… Ⅱ.①非… Ⅲ.①作文课—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Ⅳ.①G634.34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01181号

◆编著 非常

责任编辑 朱伊哲

责任印制 周昇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s://www.ptpress.com.cn

北京天宇星印刷厂印刷

◆开本:700×1000 1/16

印张:11.25  2020年12月第2版

字数:145千字  2020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45.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29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内容提要

《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修订版)》通过对孩子们的作文进行掰开揉碎、实战详解的讲评,来说明“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的操作方法与实际运用,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理清作文思路,明确作文入门的方向和方法。如果对《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没有吃透,可以通过本书来消化、吸收。

丛书简介

《作文,多大点事儿:启蒙篇(修订版)》

刚刚接触语言文字的小朋友,恰如一块有待开发的璞玉。今后他们所写出来的文字的容貌品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早期接受的启蒙教育。所以,本书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以“用字词敲开写作的大门”为主旨,以字、词、句、段、篇为主线,主要从对称词、叠音词、关联词、过渡词、作文“头身脚”、生动之门“六根六尘”等方面,帮助孩子们建立可观、可感的作文观,从而达到易知、易学的目的。

《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

本书重点从理论上系统地介绍“作文三招”——“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本书的范文主要取自中小学生课本中的名家名作,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出了“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的新概念;针对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中存在的主题不明确、文字不生动等几大问题,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作文,多大点事儿:实战篇(修订版)》

如果说《基础篇》是在讲“大文章、小道理”,那么本书则侧重说明“小作文、大道理”。本书的范文不再是名家名作,而是来自普通中小学生的日常作文。本书通过对孩子们的作文进行掰开揉碎、详细讲评,来说明“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的操作方法与实际运用,旨在帮助孩子们进一步厘清作文思路,明确作文入门的方向和方法。如果对《基础篇》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没有吃透,可以通过《实战篇》来消化、吸收。

《作文,多大点事儿:提高篇(修订版)》

本系列的前三本书是关于“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的基本入门,本书则定位于作文的提高,通过对一些常见写作技法进行更深入的讲解,让孩子在写作方面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具体的写作技法包括借音借义的运用,“六根六尘”的通感运用,反差对比的运用,引经据典的运用等。

以上四本书都是需要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来学习的,它们层次不同,各有次第,希望读者朋友按序学习,互相对照,吃深吃透。

前言

作文该不该有招?

孩子写作文要不要辅导?

辅导孩子的作文会不会限制孩子的思维?

辅导孩子的作文会不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

写作文也可以变成有趣的游戏吗?

写作文也可以享受到绘画的愉悦吗?

想必这是很多家长纠结的问题。

相信通过阅读本套书,您定会有分辨和答案。

本套书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建立了一个QQ群,帮助惧怕写作文的孩子们爱上写作文。一年多的时间,在线听课的人数由一个QQ群、十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个QQ群、数万人。这几万名学员(爸爸、妈妈和部分孩子)每天集聚在网络课堂上,听老师公益授课,进行学习与交流。

这支听课的队伍还在不断地壮大……

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作文书。

首先,它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作文,到底多大点事儿?很简单,三件事而已——“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把这三招学会了,就如同找到了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就可以解决中小学生写作文面临的最基本、最实际的问题。

这套写作方法是作者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总结出来的,没有高深的写作理论,只有非常实用、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作文三招”。这三招被网络课堂里的几万名家长和孩子实践过,成效非常明显: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少孩子写的文章成了班里的范文、上了校刊、获得大奖,最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孩子变得不再惧怕写作文了。

其次,它非常具体,做到了将作文掰开了、揉碎了讲。

本套书选取了大量孩子的作文进行讲评,同时引用了部分语文课本及课外的名篇佳作进行精讲。不同于其他作文书 “点到即止”的讲评方式,本套书的讲评非常细致,可以说是掰开揉碎了讲。这并非不注重文字的精练简约,而是要通过刻意、反复的讲解,让读者朋友在千叮咛万嘱咐中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最后,它还是一套亲子教育的书。

本套书坚持一个观念: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家长与孩子一起研读、学习。当然,与孩子一起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求家长亲自提笔、披挂上阵,来写一手好文章;只是要求家长知道什么是好文章,能俯下身、弯下腰,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激发孩子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兴趣,将孩子 “扶上马,送一程”。

强调几点:

写作文就是做文字游戏,用文字来绘画。作者一直尽力回避引用生涩拗口的写作理论,而是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话,来激发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兴趣,从而激活他们童言童语的天赋。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写作方法都不如让孩子写出来自童心的童言、童语更重要。

书中讲评的孩子的作文,并非十全十美,作者讲评的原则是“尊重孩子、尊重原创、尊重素材,发现孩子的亮点、展示孩子的亮点”。讲评后的修改文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甚至为了把写作技法讲清楚,还存在一些矫枉过正、卖弄技巧,牺牲了童言、童趣,代之以成人化的语言的地方。因为书中想要着力展示的不是写作的结果,而是写作的过程;不是展示红烧肉的烧制水平,而是揭示红烧肉的烧制过程。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最后,真诚地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阅读本套书,了解一些写作文的方法,掌握一些用文字“画画”的招数,进而拿起自己的笔,轻松地用文字游戏,以文字作画,愉悦地写出童趣之真、自然之声。

孩子们的收获,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第一章 作文,多大点事儿

真正的好词好句是孩子们创造出来的。

如何阅读本章

导读

本章是《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的浓缩,鲜明地提出了“多观察不如会观察,多阅读不如会阅读,多练习不如会练习”与“读书、分析、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的观点,希望读者通过对“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的深入领会,来证实这一观点,并通过亲身实战,真正达到掌握写作要领的目的。

如果要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四个对称”、“六根六尘”和“作文八法”,推荐阅读《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

特别要提醒的是,本书特别反对学习作文用抄词、抄句的笨招式、傻办法。我们确信,真正的好词好句是孩子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具备这一创造能力。

第一节 作文都有哪些“事儿”

要明白作文到底算多大的事儿,首先要知道,孩子们在写作时通常有哪些“事儿”。

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作文的“事儿”大体上有四件。

第一件:写不出。没写在纸上,但写在了脑门上。一提笔,架子端得稳,姿势很好看,但走神不走笔。笔墨没落在纸上,却落到了脸上——愁眉苦脸,皱成猩猩脸。

第二件:写不“动”。作文写得不生动,但屁股老在动。一会儿抓抓屁股,一会儿挠挠头发;一会儿喝点雪碧,一会儿吃点水果。浑身在动,但文字一点也不生动。

第三件:洋洋洒洒。不是潇洒的“洒”,而是水洒满地的“洒”,一地鸡毛外加一地的水,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孩子虽然接触面广、知识量大,但写的东西一拎起来,滴滴答答、稀里哗啦。

第四件:写得高。高射炮打蚊子——没打着蚊子,却打到了“太空”。不是太空的“空”,而是假大空的“空”。比如:今天我玩了一天,太好玩了;今天我吃了一顿饭,太好吃了;今天我看了本书,太好笑了。太好玩,太好吃,太好笑,结果就“太”到了“空”上。

希望妈妈们当一下“事儿妈”,带着孩子来诊断一下:自己孩子作文中的“事儿”,到底在哪儿?问题出在哪里?

为了根治上述作文中的那些“事儿”,传统教育开的方子通常是“三多一高”——多观察、多阅读、多练习,盲目地抄句抄词!

多观察。为了让孩子学会观察,很多家长下足了功夫。为了让孩子写好大海,全家飞一趟海南岛;孩子没见过沙漠和草原,就带着孩子,下飞机、上骆驼。但结果呢?只怕是旅游的时候孩子好开心,回来写的时候孩子好伤心。片面地追求多观察,而不告诉孩子应该如何观察,是行不通的。

多阅读。我们不断地告诉孩子要多看书,家里买了很多课外读物,也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但孩子提笔来写的时候,恐怕是写作的烦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肚子的“货”,靠挤牙膏、凑数字,才能完成一篇作文。

多练习。有妈妈问:要不要让孩子天天写日记?我的回答是:天天日记天天疯——说句玩笑话。写日记的人都是知名作家,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去写日记,而不是因为写日记文章才写得好。

多观察、多阅读、多练习,是我们通常会采取的做法。多观察不如会观察,多阅读不如会阅读,多练习不如会练习。我们要从可操作性上入手,去探讨怎样做到会观察、会阅读、会练习。

抄词抄句。不少孩子抄了几年的好词好句,抄的时候特像自己的,写作文的时候发现还是别人的。就好比新娘借了一件华丽光鲜的婚纱,办了喜事过了场,喝了喜酒吃了糖,婚纱终究是要还回去的。

我的结论是:孩子眼镜镜片的厚度,不能取代作文的深度。好词好句不是抄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通过学习好的方法,相信孩子有实力自己来创造好词好句。

如今,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孩子语文阅读没考好,妈妈就给报一个阅读班;有的孩子作文失分多,妈妈就给报一个作文班。其实,孩子学语文课本里的东西,是不是在阅读呀?在阅读当中是不是要分析呀?分析完了是不是还要照猫画虎地去写呀?怎么把语文分成三个科目了——阅读、分析,再来一个写作?这样就有点“三不像”了。学科一下子分得这么细,这作文就没法写了。

可以说,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长没看透本质。掌握了方法,看到了实质,你会发现:阅读、分析、写作就是一回事。

非常语录

我们要树立一个目标,看孩子能不能跳起来够得着。孩子写到了三分,我们就看看他能不能达到四分的目标;孩子写到了四分,我们就鼓励他向五分的目标看齐;孩子写到了六分,就为他制订七分的目标,要循序渐进。

第二节 治那些“事儿”的“良药”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症下药来诊治。那么,要真正治好作文里的那些“事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有没有一服“良药”呢?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四六八”法作方子、“亲子辅导”为引子、“口水、仿、低”煎药汁、四个过程迈步子。

妈妈操作这些方法的基本精神是:弯下腰、俯下身来对孩子讲他听得懂的话。

“四六八”法作方子

1. 四个对称外加“头身脚、帽衣鞋”

作文最重要的基本功是结构,这是重中之重。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横向结构,就是对称——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也就是说,作文架构需要讲完各个部分的彼此联系,突出体现在“横”向的关系上,并主要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是纵向结构,就是“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作文的“头身脚”承前启后、首尾呼应,即字服务于句、句服务于块、块服务于段、段落服务于中心,这就满足了文章中横向结构的“各个部分各有特点,而每一个部分又相互联系”的要求。段落的“帽”“衣”“鞋”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把“袜子”“鞋子”当“帽子”戴,更不能用“衣服”裹着脚当“鞋子”穿。

为了说明对称,先说一个笑话。马三立有一个相声,叫《祖传秘方》,讲一个得了牛皮癣的人求医治病的过程。试演绎如下:

一个人得了牛皮癣,浑身发痒,四处求医。除了皮肤科,他还挂了肠胃科、神经科,甚至小儿科。结果病还没治好。

出了医院,他看到一个江湖郎中,打着一面“祖传秘方·专业治痒”的小旗子。

于是,这个人上前问道:“这病,您真能治吗?”

“包治!”

“多少大洋?”

“两个大洋。”

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他回到家,上了炕,打开了一个小纸包又有一个小纸包;打开了一个小纸包又有一个小纸包;再打开一个小纸包还有一个小纸包。最后,里面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两个字:挠挠!

这虽然是相声,但从文字的角度看,这则相声为什么有魅力?因为对称!

除了皮肤科,还挂了肠胃科、神经科,甚至小儿科——对称,说明挂了好多科,求医心切。

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也是对称。

打开了一个小纸包又有一个小纸包;打开了一个小纸包又有一个小纸包;再打开一个小纸包还有一个小纸包——三个对称。

最后还有一个对称——挠挠!

假如把对称去掉:一个人得了牛皮癣,去了医院,挂了神经科,病没治好。出门见郎中,一手交钱,货拿到了。最后到了家里,打开一个小纸包,就一个字——挠!

要是没有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语言就干瘪、干涩!所以说,对称是文章的主流、主干。

再举个例子。小朋友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开头写“我的妈妈很漂亮。”,然后写“妈妈大眼睛、高鼻梁、薄嘴唇。”,结尾是“我热爱我的妈妈。”,这样写,多没意思呀!试着用一下对称:“我的妈妈既漂亮又善良。”漂亮在哪里?善良在哪里?用两个对称段:妈妈不仅外表美,而且心里美。

这样围绕“外表”与“品德”两个方面来写,就把妈妈的形象描绘得更“丰满”了。对称是什么?对称是思维、是角度、是逻辑,对称就是多方位、多视角地去写同一个东西。

从人的身体来理解对称。一个人从横向看,有两眼睛、两鼻孔、两面颊、两腮帮子、两肩、两臂、两爪(手)、两胸、两肋、两腿、两脚。往眼前一站,对称美!同理,文章中用了对称,一定也是美的。

在古文中,对称比比皆是。拿《出师表》来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段里每句都是对称!

小朋友学唐诗三百首,背的频率较高的是《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最后两句中有好几个对称:白毛—红掌;浮绿水—拨清波。文章没有对称,可以称其“文”,不能称其“章”。

全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通常,我们会说“虎头猪肚豹尾”,但这个说法的操作性、形象性相对弱一些。小朋友一听,怎么“四不像”出来了?虎头,到底是什么样的头?猪肚,又是什么样的肚子?豹尾,又是什么样的尾?所以要换个说法,拿一个人的“头身脚”“帽衣鞋”来打比方。

作文的结构就如同一个人,头身脚比例要协调,帽衣鞋搭配要适宜。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能头大身子小,也不能穿西服套草鞋。

比如,我们熟知的《荷塘月色》(片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是一个自然段的帽子。可以知道,这一段主要写的是叶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另一个自然段的帽子。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月光。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是第三个自然段的帽子。这一段的核心是写荷塘四周,主要是写树。

分析作文,就是发现“头身脚”“帽衣鞋”的过程。

非常语录

《新少林寺》中,成龙演的做饭的和尚,没学过招式,但每天炒菜、做饭,练的就是功夫。有了功夫,招数自然就心中有数了。学习作文,就要从对称结构的功夫练起。

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写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荷叶,第二部分写月光,第三部分写荷塘四周。读书是这样,分析也是这样,写作文还是这样。阅读、分析、写作是一回事。

有横有竖,两横两竖,就跟脚手架一样,“井”字形结构,稳定牢固。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横竖都是二”。“二”是傻的意思,“横竖都是二”是傻上加傻。但把“横竖是二”用在作文上就很聪明。横,以对称为主要形式展开;竖,有“头身脚”“帽衣鞋”。这就是一个“井”字形的结构——横竖是二。“横竖都是二”的作文,严谨而不松散,有章法而不“章乱”。

大家可以去体会一下古今名文,跟孩子一起学习一下语文课本,或是随手拿一本杂志翻一翻,看是不是这样的。明白了建筑的结构,会发现房子原来是这样盖出来的;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就会明白作文原来是这样写出来的!

2. 六根六尘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人有几个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还有意识系统,即眼、耳、鼻、舌、身、意。看着有形象,听着有声音,闻着有气味,尝一下有酸甜苦辣麻咸,摸起来有冷暖粗细软硬,想起来有惊喜怒悲忧恨。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世界的构成。

作文要言之有物,就要把眼睛看到的东西——是大是小,是长是短,是厚是薄,写下来。作文要言之有声,文字是有声音的,声音是可以写出来的。作文要言之有味,不仅要把一个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写出来,还要把它的味道写出来。一个苹果,长什么样?什么颜色?用鼻子细闻一下,用手指、皮肤触摸一下,咬一口尝一下,这样描绘出来的苹果就丰富立体了。

六根六尘很好理解,就像《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进去一看,哎哟,富丽堂皇啊!什么东西都有啊(色法)。大观园里面香气袅绕,是什么这么香呢(香法)?然后人家端上来花生、瓜子、糖果等各种小吃,这么多好吃的,从来没吃过啊(味法)!再听到远处还传来晨钟暮鼓、丝竹管弦之音(声法)。刘姥姥再好奇地摸摸家具、摆设、古玩(触法),最后发出一声感叹:这大观园怎么跟天堂一样呢(意法)!

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了,作文就必定生动。

有妈妈问:我家小朋友写关于小蚂蚁的作文时,特意仔细观察了蚂蚁,但听不到声音呀!其实,怎么会没声音呢?看看下面的描写,是不是有声音。

我看到蚂蚁在搬运食品,我似乎听到蚂蚁“呼哧带喘”的声音——意法。

蚂蚁在吃东西,我似乎听到蚂蚁狼吞虎咽、磨嘴绞牙的声音——意法。

这样“似乎”一下,声音就“似乎”出来了。

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写了一篇文章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他没去过长城,却照样把长城写了出来![详细分析请参考《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

有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见过妈妈,学校要求写一篇作文叫《我的妈妈》。孩子在作文中描绘了想象中的妈妈,作文被评为年级范文。这篇作文中用的就是意法。

没有声音,“似乎”一下声音。没有见过,没有闻过,没有吃过,照样有东西可写。一“好像”,一“仿佛”,一“有如”,就全有了。这样,小朋友的想象也就展开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这样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想象到琵琶声。

《木兰辞》里有“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描写。这磨刀声都“霍霍”了,那猪、羊能不害怕、发抖、惨叫吗?

还是以《咏鹅》为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为什么这首诗好?它除了朗朗上口以外,还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鹅、鹅、鹅”既表示数量,也是鹅发出的一种声音:嘎嘎嘎。“曲项向天歌”用色法形象地描绘了鹅的动作。“白毛浮绿水”——意法:白色的身体浮在水面上。“红掌拨清波”又是动作。除了声与形,还有急与缓,如缓——浮,急——拨;素与艳,如白毛为素色,绿水为艳色,红掌为艳色,清波为素色。短短十几个字,将鹅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3. 作文八法

作文八法,简单地说,就是章法、对称、六根、好句、意境、对比、经典、顺序。

上文讲到的“四个结构”与“六根六尘”,包含了章法、对称、六根,还有好句。

对比:对比是对称的一个特殊用法。

经典:就是“引经据典”,无典不成文。

顺序:描述一个事物时,要讲究几个顺序。

眼、耳、鼻、舌、身、意,先看到什么,后听到什么,再想到什么,一个个顺下去,这是横向的顺序。还有一个纵向的顺序,就拿眼来说,首先看到大的东西,再看到小的东西。比如张恨水的《冰雪北海》,一开始就写“湖面像大大的镜子”,最大的地方最突出、最明显,是人的眼睛先看到的;然后写细小的事物。再如杜甫的诗《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先写大的云,再说小的鸟。《核舟记》里的写作顺序,也是先写大的,后写小的;先写正面的,后写背面的;先写“男一号”,再写“男二号”;先写船前的主角,后写船尾的配角。再如上课,先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这是大声音;再听到小声音,比如小朋友们翻书的声音;再细听还有外面车来车往的声音。

观察,有横向的观察,还有纵向的观察。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动用起来,然后由大而小,去体会事物。横向、纵向一起观察,观察才深入。比如吃一个苹果,拿起来一咬,写一句:这个苹果真甜呢,真好吃啊!这不是观察体会,这是咬啃吃咽、囫囵吞“果”。苹果的甜里有酸,酸里面还有涩,把这一点入细入微地写出来,才丰富。

非常语录

与孩子一起学习,并不意味着你要亲自提笔、披挂上阵。扶孩子上马的人,并不一定要学会骑马。家长的见识水平,就是孩子的作文水平。家长的见识高了,看作文的眼界高了,辅导孩子、帮助孩子的能力就强了。面对作文,第一关要过的是:不要皱眉,轻松面对

在八法里我们重点讲“作文八法”中的意境之法。

意境是什么?就是摆关系。什么叫摆关系?就是相片和相框的关系。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是相框,“西岭千秋雪”是相片;“门泊”是相框,“东吴万里船”是相片。

一个小朋友写“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很白,脸上长了一个痦子。痦子在白脸上显得很黑,脸因为这个痦子显得更白。“痦子”是相片,“白脸”是相框,重新组合,再摆关系,就创造出了意境。

反过来复过去地说,颠过来倒过去地讲,这就出了意境,这就是文字的游戏。教孩子“凑”字,要用技术含量高一些的方法。相片与相框的关系,具体地用到作文里面,就会有意境、有美感。意境之法,不仅能让孩子把字数凑多,还能凑得好看。

了解会观察、会阅读、会练习的效果,就能理解阅读、分析、写作是一回事。把三回事变成一回事,就达到了功夫成片、收获成片的效果。

非常语录

张飞使蛇矛枪,关公用偃月刀,吕布耍方天画戟,李逵舞大板斧,花和尚扛月牙铲。这是他们的术业、专攻,也是他们的特色。从来没有一个小说人物、武林大侠,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读书学习,要制心一处。

“亲子辅导”为引子

作文的基本方法理解了,那操作的核心是什么呢?亲子!

亲子作文,最经济、最实惠、最负责任;“甩手干部”“甩手掌柜”,最不节约,最不经济。“三多一高”,只有聊效,少有疗效。

亲子的核心是“扶上马,送一程”。“扶”是为了“送”,不扶,就送不走,孩子将来就容易成为“啃老族”。扶着孩子上马,既不让孩子摔着,还要让孩子上马走。亲子作文的关键是要看亮点、看长处,不要让作文成为孩子的眼中钉、肉中刺。

“亲子”变“轻子”,“亲妈”也就会变成“轻妈”。所以,一定要真正亲子,亲是亲热的亲、亲切的亲、亲近的亲。父母要把“亲子”进行到底,不能轻视到底。

在“扶”的时候,不要担心孩子会产生依赖性。孩子从小到大,从一开始就由妈妈喂奶、断奶、喂饭,到自己吃饭,长大后没有几个孩子得“母乳依赖症”。

非常语录

“扶上马,送一程”,这一个“扶”字饱含着家长多少的辛勤与耐心。当孩子学走路时,我们搀扶他;当孩子学说话时,我们引导他。而当孩子稍大一点时,我们却不扶了。很多家长容易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自己的心硬了,却误以为孩子的翅膀硬了。

当妈妈一定不要当“曹家菜”的妈。菜系有粤菜、湘菜、川菜,但千万别做“曹家菜”。这里的“曹”有两层含义。一是曹雪芹的“曹”——曹雪芹写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看孩子写作文的过程,第二个曹雪芹来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孩子一写作文,哭得满脸都是泪,写出来的文章“荒唐言”满纸。二是曹操的“曹”,曹操多厉害呀!曹操的儿子曹植,七步成诗,咱不是曹操,所以不要指望孩子是曹植。一篇作文写下来,全是辛酸泪,一边是孩子的泪水,一边是老妈的怒火,水灭不了火,火也灭不了水,有些悲催。

“口水、仿、低”煎药汁

第一个方法:口说 + 口水。口说作文的重要性很明显,这个方法不是重要,而是太重要!很多妈妈说,我们家孩子说的时候口水话太多。开句玩笑,小孩的剩饭剩菜都能吃,还嫌弃口水干吗?这个口水就是油水,说出来的口水里才能捞到油水。

为什么我们跟小孩讲你得“说话”呀?我们怎么不说你要“说字”啊?因为说话是成句的,是有思维的,它是成整体的。不管孩子说得有多么“口水”,起码话是成思维、成整句、成条理的。有些妈妈说,我们家孩子写作文都是流水账,那么把水去掉,流水账就变成流水音了,作文就好了!脱了水就是油水。如果连水都没有,怎么可能有油水?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说。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困难?因为他们没有把话连成句子,所以一定要让他们在嘴里说一说,在肚子里念一念。想想说话的过程,说话前总是先有个意念一闪,再把话说出来,不会去雕琢词句。如果雕琢词句,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它不是有思想的,不是连贯性的。只要是会说话的孩子,就能写一手好文章。

第二个方法:仿写不仿抄。名家名作、古文经典都是精品,在它们中,文章里面的头身脚,文章里六根六尘的运用都得到了体现。写作文时可以抓住经典的精髓,对照着经典的套路来写。比如学武术的人,是不是常说“老师,再做一遍动作让我看看”?比如学驾驶的人,是不是常说“师傅,再开一遍让我看看”?所以说一定要让孩子仿写,吸收好文章的精髓。学数学还要参考例题,学作文怎么能不仿照?

第三个方法:要低点,不要高点。也可以说要“眼高手低”。写作文就是要眼高手低,眼界高一些,跟名家学一学,但是学完回来以后,别写那么难的,从低点着手试写小文章。一些很经典的名篇名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百字不到,全是精华。

小朋友写东西跟知名作家去比、跟曹植去比,当然不行,要跟自己去比。简单一点,三百字写不了就写二百字,二百字写不了就写一百字,总而言之:要求低一点!这一周,学着写对称;下一周,学学写“头身脚”;再下一周,把文字写出声音来。一步一步,轻松地学。作文不就是一段一段构成的吗?会写这一百字了,再来一个对称段就二百字了,再来一个对称段就三百字了。学习要轻松愉快些。

假如我们身边放了几本书:《古文观止》《孟子》《成语词典》《写作学》和孩子的语文书,让我们选择一本书来学写作文,那就选孩子的语文书。对于作文入门,语文书已足够。语文书里的范文,大多是名家名作。小作文大道理,大文章小道理。用“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作文八法”的道理,去学习语文书中的课文,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背诵能力、写作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四个过程迈步子

第一步是僵化。比如说学开车、学游泳、学武术,甚至是学吃饭、学刷牙、学穿衣,开始都要一板一眼地练习。如果一开始就讲“七剑下天山”“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讲“法无定法”,那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法无定法”的第一个字就是“法”,无定法的前提是先有一个法。没有这个法,空谈无定法,那是无法无天!所以说写作的第一步是要僵化,就告诉孩子:写作就是这么回事儿,就得这么写。要好好学习,就得天天上当,天天上当就能天天向上。

第二步是固化。学围棋要学定式,为什么要学定式?就是让孩子学一个基本的东西。围棋比赛全用定式肯定不行,但不学定式,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孩子一写,就能从妈妈的提醒、辅导中产生自然的、主动的意识,这就是固化。小朋友写作文若知道“头身脚”了,水平就提升了一大步。

第三步是强化。学了定式,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然后在这个思路上看看还能做出什么变化,这就是强化。学活了,用活了,就是强化。

第四步是优化。到了优化阶段,那就是灵活运用、游刃有余的阶段。这时才谈得上“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才谈得上“法无定法”。要成方圆,必先有规有矩。

相关图书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三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六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四年级下)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同步作文一本通:跟着特级教师学写作(五年级上)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