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幼升小你准备好了吗

978-7-115-53791-1
作者: 郑懿
译者:
编辑: 朱伊哲

图书目录:

详情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幼升小你准备好了吗》为幼小衔接实用指导手册,是幼升小必备的能力提升和心理调适的一手资料。本书从家长角度出发,指导家长在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帮助与指导。本书精选了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最关心的63个问题,包括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语文等学科能力,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该怎样与老师沟通等问题,是家长和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关键期的好帮手。

图书摘要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幼升小你准备好了吗

郑懿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幼升小你准备好了吗/郑懿主编.--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9

ISBN 978-7-115-53791-1

Ⅰ.①幼… Ⅱ.①郑… Ⅲ.①学前教育—教学参考资料 Ⅳ.①G61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59426号

◆主编 郑懿

责任编辑 朱伊哲

责任印制 周昇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s://www.ptpress.com.cn

北京鑫丰华彩印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700×1000 1/16

印张:10.75  2020年9月第1版

字数:155千字  2020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45.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29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内容提要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幼升小你准备好了吗》为幼小衔接实用指导手册,是幼升小必备的能力提升和心理调适的一手资料。本书从家长角度出发,指导家长在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帮助与指导。本书精选了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最关心的63个问题,包括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语文等学科能力,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该怎样与老师沟通等问题,是家长和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关键期的好帮手。

本书专家指导编写委员会

主任:宁柏宇

专家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建新、闵锐、杨洁、金英、陆续、吴琼、张旭芳、姜媛媛、

孟雅琳、祝娜、聂晓燕

做最好的自己

从幼儿园“以玩为主”到小学“以学为主”,孩子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对孩子身心发育、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成熟度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检验。在学前期接受并养成了良好习惯的孩子,可以挑战并且适应角色的转变。不同的孩子在适应的时间快慢与程度上确实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但是充分的、有意识的入学准备,一定能帮助您的孩子有一个精彩的开端。

本书视角独特,内容翔实,编排上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易读,能分阶段、有重点地帮助您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感兴趣的指导要点和建议,以及具体、操作性强的方法,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您的良师益友。

前言

宝宝将要上小学了,他的角色和所处的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家长的角色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您是否已经做好帮助宝宝适应这些变化的准备?您自己是否做好了适应角色转变的准备?

幼小衔接过程包括入学前的准备和入学后的适应。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入学前一年、入学前一个月、开学第一周、开学第一个月、开学第二个月、开学第三个月6个时间节点着手,为家长提供了全方位的幼小衔接指导。

本书从孩子和家长两个方面来介绍入学准备,在两个方面提供了共63个技能,不仅可以指导家长在学习能力、入学装备、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孩子帮助,还给家长提供了适应角色转变的良方,让家长能从生活、心理、与老师沟通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入学前一年

技能 1 小学vs幼儿园

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总结的差别通常在哪里。

(1)“幼儿园”上课不响铃;“小学”上课要打铃。

(2)“幼儿园”上学不用书和文具,不用背书包;“小学”上学要用书和文具,要背书包。

(3)“幼儿园”上午一节课下午一节课,可以不写作业;“小学”每天课程多,上午四节下午两节,每节课老师都不一样,必须完成作业。

(4)“幼儿园”早饭在幼儿园吃,没有早自习;“小学”早饭在家里吃,有早自习。

(5)“幼儿园”不用自己带饭盒;“小学”有些学校要自己带饭盒。

(6)“幼儿园”在教室吃饭,保育员阿姨把饭菜都分好了;“小学”在食堂吃饭,要分组排队打饭。

(7)“幼儿园”对请假不是很严格;“小学”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去。

(8)“幼儿园”上课不点名;“小学”上课有时候要点名。

(9)“幼儿园”家长接送可以到教室;“小学”家长接送只能到校门口。

(10)“幼儿园”放学晚,一般4点以后才放学;“小学”放学早,一般4点之前就放学了。

(11)“幼儿园”教室自由活动空间大,可以玩游戏;“小学”教室都是课桌椅,不能玩。

(12)“幼儿园”好多小朋友围坐一张桌子;“小学”一个人一张桌子。

(13)“幼儿园”中午可以睡午觉;“小学”一般不睡午觉,只能在桌子上趴一会儿。

(14)“幼儿园”里的厕所不分男女,班级里就有厕所;“小学”厕所分男女,班级里没有厕所。

技能 2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吗?

很多家长想不通:自己的孩子玩玩具或看电视可以长达几个小时,怎么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呢?其实,在心理学上注意力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像看电视不需要努力就能长时间注意的是无意注意;但要做一件相对枯燥的事情,需要控制力和坚持力才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是有意注意。我们常说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指的就是有意注意较差。

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剖腹产

剖腹产的孩子没有经过产道正常的挤压,失去了一次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机会。

2 早期运动不足

早期缺乏运动训练,易导致感统失调。感统失调的一个特征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3 看电视过多

习惯了看有趣的电视节目,就不习惯相对枯燥的讲解。

4 偏食

偏食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神经发育,间接影响孩子注意力发展。

5 溺爱

溺爱令孩子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易养成懒惰、依赖、不听从指令的习惯。控制力弱将导致注意力不强。

6 老年人带孩子

老年人相对体力不支、行动不便,使孩子运动不足,容易造成孩子感统失调而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多是孩子运动能力不足造成的。要想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要让孩子多运动。

提示

注意力训练最重要的原则是趣味性,强迫性练习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进一步伤害。尽量做到所有的练习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

技能 3 注意力培养——平衡能力训练

平衡能力训练不但能增强孩子的协调能力、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大脑发育,对孩子注意力的训练也很有帮助。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有哪些方法吧。

1 单腿站立

睁眼单腿站立,另一腿离开地面,尽量保持平衡,每天练习2~3次,每次30秒左右。

熟练睁眼单腿站立后,尝试练习闭眼单腿站立,每天练习2~3次,每次30秒左右。

孩子有了一定的平衡能力后,再开始尝试练习燕式平衡。

单腿支撑,另一条腿向后抬起,双臂打开,挺胸抬头。每天练习2~3次,每次30秒左右。

提示

练习平衡的时候,可以顺便让孩子练习数数。

2 站桩

身边总有矮铁桩、木桩、圆石头、半头砖等,有机会就带孩子单腿站在这些“桩”上练习。

3 跑步刹车

在孩子跑步过程中随时喊停,让孩子及时“刹车”,速度由慢到快训练。

4 顶书走线

让孩子头顶书本走直线。

直线走好后,可以将直线改为圆圈。

还可以尝试让孩子头顶书本闭眼走直线。

5 端水

让孩子端一个盛满水的碗练习快速走路。

6 荡秋千

在荡秋千的过程中,身体的高低起伏、重心的变化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平衡以及重心变化的敏锐感觉。

7 旋转

让孩子在原地旋转,或让孩子牵着大人的手绕大人旋转的过程中突然停下来,让孩子去感受眩晕的乐趣,速度由慢到快(要保证安全)。

8 走平衡木

路边横在地上的长木头、花坛边沿等都是供孩子练习平衡的好材料——“平衡木”。“平衡木”太窄的话,要对孩子提供适当的保护;“平衡木”够宽的话,也要控制好速度。总之,要特别注意安全。

提示

骑自行车、滑滑板、滑冰等都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

技能 4 注意力培养——协调能力训练

协调能力是指身体各个部位能够相互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包括大肌肉运动、精细动作等。培养协调能力,能提高动作的灵活性、柔韧性和节奏感,促进孩子的语言、智力、情感等能力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协调能力的训练内容吧。

大肌肉运动训练

大肌肉运动指涉及胳膊、腿、足部肌肉或全身的较大幅度的运动,如爬、跑、跳等。

1

让孩子双手张开模仿飞的动作并跑步,可退着跑,也可侧身跑;待孩子有了一定的跑步能力后,可以和孩子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也可以和孩子相互追逐着玩。

2 抛气球

将气球向上抛,当气球快落下时再拍向空中,使气球不着地。气球由大变小,数量由少变多。

3

立定跳远:在安全的草坪上练习立定跳远,待孩子有了一定的立定跳远能力后,就可以在水泥地上练习了。

立定跳高:让孩子向上跳起摸你的手指或手中的物体,也可以玩跳高摸树的游戏。立定跳高比立定跳远安全,练习量可以适度增大一点。

转身跳:立定跳起后身体在空中转动90度,待熟练后尝试180度转身跳。

4 投掷

投准训练:在地上随便放一个东西当“大灰狼”,让孩子将沙包或石头投向“大灰狼”。扔安全飞镖也是一个不错的投掷项目。

投远训练:让孩子向远处投沙包或石头,每投一次,在落地点放个东西或画个圈做记号,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远近。

提示

孩子不能过度练习立定跳远,因为冲击力太强,过度练习易造成膝关节损伤和踝关节扭伤。

5 抛接球

家长和孩子两人分开一定的距离,面对面站着,一人抛球,一人接球,这样反复抛接,距离由近至远。

6 躲沙包

让孩子站在10米外,家长将安全沙包投向孩子,让孩子练习躲闪。

7 跳绳

不拿绳子模拟跳绳,连续跳跃;

两手分别拿一根短绳,模拟跳绳动作;

把两根短绳接起来,让孩子先学会跳一下;尝试连跳。

8 拍球

让孩子先练习单手拍球,再练习双手交替拍球。拍球数量由少变多,难度由小变大。

提示

孩子学习跳绳非常难,可能需要学习数周甚至数月,所以需要分步进行训练,由易到难。建议在5岁左右开始练习。

精细动作训练

精细动作主要指手的运动,体现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1 指读

指读,即一边用手指指着字,一边读出字的音。指读需要眼、手、口、脑综合运用,不但能帮助孩子识字,还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2 写写画画

写写画画,不但能训练孩子的控笔能力,也能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三四岁的孩子可以练习涂鸦,主要是为以后练习写字做准备。五岁的孩子可以练习写字了。

提示

孩子开始拿笔写字的握笔姿势一定要正确,不然以后很难纠正。写字可以从书写数字开始,只写得像不行,还要写得好看,书写标准可以参照Office软件上的黑体数字。

3 手指操

一个好汉三个帮:左手大拇指与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同时伸出,然后,再换成右手大拇指与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同时伸出,反复练习。

一枪打四个:左手大拇指、食指与右手除大拇指外的4个手指同时伸出,然后,再换成右手大拇指、食指与左手除大拇指外的4个手指同时伸出,反复练习。

小白兔说OK:左手中指、食指与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同时伸出,然后,再换成右手中指、食指与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同时伸出,反复练习。

小老鼠捉迷藏:左手大拇指与右手小指同时伸出,然后,再换成右手大拇指与左手小指同时伸出,反复练习。

边捶边搓:左手握拳上下捶腿,右手伸掌在腿上同时做来回搓腿的动作。

左右手写数字:双手握笔同时写不同的数字,如左手写1,右手同时写2。

拳掌互变:左手握拳,同时右手变掌,再换成右手握拳,同时左手变掌,这样左右手反复变换。

抓耳抓鼻:左手抓鼻子,同时右手抓左耳,再换成右手抓鼻子,同时左手抓右耳,这样左右手反复变换。

打节奏:左手每拍腿一下,右手便拍腿两下,注意要有节奏地拍腿,要是能随着音乐打节奏那就更完美了。

提示

精细动作训练的活动还有: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捡豆子、做泥塑、折纸等,只要有抓、捏、挤、压、握、旋转、扭、拧、撕、推、抓、刮、拨、挖、弹、夹、穿、抹、拍、摇、搓、掐等手的动作,几乎都可以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所以,平时对孩子不要包办太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这样不但能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技能 5 注意力培养——听知觉能力训练

听知觉能力较弱的孩子,常常把听到的话当耳边风,或听到一点动静就会看过去,不爱跟别人进行眼神交流,听了几句就开始走神,东张西望。有些孩子似乎在认真听,可是眼神呆滞,一问三不知。这些都是听知觉能力较弱的表现。如果一个孩子的听知觉能力发展不好,听课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

哪些方法可以帮助训练孩子的听知觉能力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 听音辨别

提示

在空旷的地上,可以蒙上孩子的眼睛,家长通过拍手或摇铃等发出各种声音,让孩子追踪声音。但是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2 听后模仿

家长敲击物品时,让孩子闭上眼睛听敲击的声音,猜想敲击的物品并模仿敲击的节奏,要求敲击的物品与节奏跟刚才敲的相同。

★分别有节奏与有轻重地敲击身边的两种物品,让孩子模仿。如“重轻轻—重轻轻—重轻轻”循环敲击。

★分别敲击身边的两种物品3~5下,让孩子模仿。

★敲击身边的一些物品3~5下,让孩子模仿。

3 听故事讲故事

给孩子讲一个短小的故事,让孩子听一遍后就尝试给你讲一遍。以后逐步增加要求,如让孩子模仿你的动作,绘声绘色地讲述等,而且故事要越来越长。

4 听中找错

你说一串词或数,让孩子听到错误就拍手。

★说错数。你按顺序数数,故意把数数丢。让孩子听到数丢数时就拍手。如果孩子数数能力较好,还可以倒着数。

★说错词。听到不是动物的词就拍手,如狗、小鸡、桌子、老虎等。

★说错话。听到这句话是错的就拍手,如小鸡有4条腿,苹果一定是红色的,鸭子的嘴是扁的,3比4大,老鼠怕猫……语言可以涉及形状、大小、高矮、颜色、轻重、位置、温度等各个方面。

5 打电话

用10米左右的线穿过两个纸杯的底部,和孩子拉紧之后,就可以跟孩子“打电话”了。

6 传话

模仿打电话:“喂,宝宝,我是爸爸,告诉妈妈,明天中午我们在公园门口见面。”让孩子说清楚是谁打来的电话,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

7 做反动作

★你说“大西瓜”,并双手做抱大西瓜状,孩子听后要说一样的话“大西瓜”,手中比划的动作却是相反的“小西瓜”。反之亦然。

★你说“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小手藏起来”并做藏起来的动作。孩子跟着拍手,当听到藏起来的时候,要做相反的动作把手举起来。当孩子听到“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举起来”时,要做相反的动作把手藏起来。

8 听指令做动作

让孩子听指令练习向左、向后、向右转,挥左手,挥右手,用左手摸右耳,用右手拍左腿等。

让孩子听指令模仿小动物。如你说“模仿小狗”,又接着说“模仿小猫”。

9 听数说数

说几个数,让孩子复述,数字由少变多。

说几个数,让孩子倒序复述,数字由少变多。如你说367,孩子说763。

让孩子练绕口令、学习普通话、学习英语等,都是训练孩子听知觉能力的好方法。

提示

听音辨别的训练对于帮助孩子学习第二语言(如英语)也是至关重要的,音节、音调、节奏、韵律的辨识可以为多种语言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能 6 注意力培养——视知觉能力训练

您的孩子是不是经常将数字6和9、2和5等认反,会把数字3、5、7左右颠倒写,“人”和“入”、“上”和“下”等分辨不清,或经常把鞋穿反。以上的表现说明孩子很有可能视知觉能力不足。

视知觉能力,是指将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加工能力,而不是指人的视力。如何提高孩子的视知觉能力,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游戏化的训练方法。

1 走迷宫

给孩子做大量的走迷宫练习或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迷宫,训练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2 找不同

让孩子找出两幅略有差别的图的不同之处。

找两个苹果,看看两个苹果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注意,要从颜色、大小、轻重、味道、形状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也可以找两个不同的水果,如苹果和桃子等,从多个角度找找两个水果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 找数字或汉字

给出几组较长的、容易混淆的数字或汉字,要求快速找出其中的不同数字或汉字。

888838888388383388883888388888 共 ( ) 个 3

999969999699696996999699969999 共 ( ) 个 6

255255552552555555525555525552 共 ( ) 个 2

G C G G G G C C G G C C G C G G C G C G G 共 (  ) 个 C

友 支 友 友 友 支 友 友 友 友 支 友 友 友 支 共 ( ) 个支

土 士 士 士 士 土 士 土 士 士 士 土 士 土 土 共 ( ) 个士

亏 亏 弓 亏 亏 亏 弓 亏 亏 亏 亏 亏 弓 亏 亏 共 ( ) 个弓

人 入 入 入 人 入 入 入 人 入 入 入 人 人 入 共 ( ) 个入

住 佳 住 佳 佳 佳 佳 住 佳 佳 住 佳 住 佳 佳 共 ( ) 个住

4 涂颜色

拿两幅图,一幅有色,一幅无色,让孩子对应涂色。

5 盯视

让孩子眼睛盯住一个固定的点看1分钟。

6 追视

让孩子观看或动手打乒乓球、羽毛球等。或者拿一个运动物体分别做水平移动、垂直移动、斜向移动、曲线移动、螺旋式移动,要求孩子头部不能动,只能用眼睛追踪物体的移动轨迹。还可以练习抛球入筐,即拿小皮球或沙包远距离投向一个筐里。

7 看物记忆

在桌子上放一些日常用品,如直尺、橡皮、铅笔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和型号,让孩子仔细观察,10秒后背对着报出每种物品的数量结果;然后增减物品,让孩子再看看增加、减少的分别是什么。观察品种从少到多,慢慢增加难度。

8 拼图

拼四巧板或七巧板。也可把废纸撕成几片,让孩子拼成原来的形状。

9 闪卡训练

写一串数字给孩子看1秒后拿开,让孩子重复说一遍,并倒着说一遍。数字的数量由少到多。

拿3张牌,孩子看清楚后翻转,再简单调换,让孩子说说3张牌的顺序。

10 捡豆

在一个碗里倒上一些形状不同的豆子,要求孩子用筷子把豆子一粒粒夹到另一个空碗里去。豆子颗粒从大到小,再加上时间限制,难度就慢慢增加了。

11 对手指

让孩子将双手食指伸出,掌心向外相向运动,食指指尖准确对接。连续做5次。

12 视觉想象

给孩子看一个图形,让孩子发挥想象,说出图形像什么。如让孩子说右下方的图形像什么,说得越多越好。

13 舒尔特方格

让孩子从1数到25,用手指指着数字找完25个数。待孩子练熟后,再制作新的表格。要求5岁以上的孩子在1分钟内看完。

提示

舒尔特方格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1厘米×1厘米的25个方格,在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的共25个数字。训练时,要求孩子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数完25个数字所用的时间越短,表示注意力水平越高。

14 找花生

让孩子找一颗自己喜欢的花生,然后放入一堆花生中,再把它找出来。没有花生也可以用糖果、瓜子等代替。

15 搭积木

让孩子先练习用彩色的木制或塑料制积木拼几何形状或模型,后用同色的积木拼搭,让孩子自己摆成不同形状。

16 手影游戏

家里只开一个台灯,和孩子玩手影游戏,让孩子从中体会光与影的变化。

技能 7 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知识准备

幼儿数学并不只是学习简单的计算,而是要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真正走近数学、喜欢数学,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可以从数、量、图形、时间、空间5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1 数数

让孩子从1数到20,再从20倒数到1。还可以教孩子2个2个、5个5个及10个10个地数数。

2 一一对应

问孩子10个人有几个鼻子,每人只有1个鼻子,让孩子理解用人数代表鼻子数。接着问孩子100个人有多少个鼻子,有多少张嘴巴。

3 序数

用动物玩具排队,让孩子说出每个动物从前往后排第几,它前面有几个动物,后面有几个动物。

4 分解组合

分解组合极为重要,5~6岁的孩子需要掌握10以内的分解组合。从3的分解组合开始练起,练到10的分解组合就行了。

用双色积木练分解,如练3的分解,就用1红2蓝的积木。让孩子看清是3块,然后用手盖住其中的1块或者2块,问孩子手里面藏着几块,是什么颜色。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用两只手伸出3个手指,每次伸的组合都不同。数大点的数的时候,还要让孩子有顺序地分解,如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5 数的分解综合训练

例如,5可以分成1和4,还要让孩子知道5可以分成4和1,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

6 加减运算

这个很重要,技能8将有详细介绍。

提示

数学学习要注意整体性原则。能够让孩子学习的数学知识都要让孩子学习,使孩子从小就从整体上感知数学,孩子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更利于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量的内容主要有: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厚薄、快慢、面积、体积、容积等。可以在生活中帮助孩子来完成量的比较和测量任务。

1 比较练习

可以让孩子跟桌子比比,看谁高,还要说出高多少。注意,一定要分两步找,先找到相同的部分,再找到多出的部分。

另外,若孩子比桌子高,还要让孩子说出“我比桌子高”,让孩子在情境中理解“谁比谁高”这句话的意思。

2 测量练习

孩子的测量练习就用自然物(脚、胳膊等)进行测量。例如,用脚量量家里有多宽,用胳膊量量桌子有多长。

从测量练习中让孩子感知代换,并尝试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长短等。另外,还可以测量面积与容积等,譬如,量量几张纸可以铺满桌面,大瓶子可以装几杯水。

图形

图形可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建议结合平面图形学习立体图形,让孩子从中找到“面”在“体”上的感觉。例如,看到正方体,告诉孩子这是正方体,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个正方形,从而让孩子从整体上感知正方体的特征,让孩子感觉“正方体身上长了6个正方形”。

要指导孩子分类有序地观察正方体有几个面,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用算式表示为2+2+2=6。同样的原理指导孩子数数正方体有多少条边(棱),上面、侧面、下面各4条,用算式表示成4+4+4=12。还可以让孩子多角度观察正方形和正方体,观察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是正方体。

可以让孩子观察的常见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棱锥、圆锥、球体、圆台、棱台等。

可以让孩子观察的常见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五角星等。

提示

数学学习要注意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孩子开始不会,练习多了就会了。

时间

让孩子学习时间的关键在两点,一是要注意学习时间的顺序,二是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时间。

认识时间的顺序可以先让孩子学习白天、黑夜、早、中、晚、昨天、今天、明天,到5岁以后再认识整点、半点、日历等。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能力后,再尝试让孩子认识几点几分。

孩子学习时间的困难在于理解时间,所以,需要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例如,可以拿着钟表对孩子说:“看,现在是8点整,我们去公园。”然后把时针拨到12点,告诉孩子等到时间是这个样子的时候就去吃午饭。这样,孩子注意力就会很集中,会在情境中理解时间。

孩子学习时间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快慢的理解。同样,还是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例如,你和孩子一块儿写10个数字,看谁写得快,先写完的记好时间,再让孩子猜想,后写完的时间估计是多少。

提示

在教学中尝试类比推理。让孩子猜想一点钟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不明白,就把指针拨一拨,让孩子看指针的变化规律。再让孩子猜想两点钟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孩子拨一拨指针。

空间

1 以自己为中心来辨别空间关系

让孩子以自己为中心认识自己的上、下、左、右、前、后,即先认识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边是左手、右边是右手。然后在一个场景中,认识自己的前面有电视、后面有衣柜、左边有小型自行车、右边有一个小朋友。

2 以物体(客体)为中心来辨别空间关系

如以桌子为中心,指导孩子认识桌子上面有杯子、下面有小猫、左边有墙、右边有沙发等。

3 以别人为中心来辨别空间关系

让孩子和妈妈面对面站立,主要让孩子弄清楚妈妈的左右手就可以了。先让孩子在妈妈左手做个记号,让孩子观察妈妈转身后左右手的位置,得让孩子明白:妈妈转身后,做记号的手还是妈妈的左手。

提示

数学学习要注意系统性和动手原则,知识要由易到难,这一步不会不要着急进入下一步。尽可能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技能 8 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

在小学,计算将耗费孩子数学学习时间的60%~70%,如果解决了计算问题,就等于解决了数学问题。

这里将介绍培养计算能力的6步训练法,让孩子学会计算的第一步就是让他在动作上实现计算,如掰手指数数。

1 差一关系训练

让孩子学会用手指计算10以内加减1的计算,如5+1=6, 10-1=9等。

2 分解组合训练

教孩子学习数的分解与组合,注意,分解和组合需同时教。先从3开始,1和2组成3, 3可以分成1和2。除了手之外,还可以用积木、花生等进行练习。

3 加减关系训练

同教分解组合的方法相通,加减也要同时教。1和2加起来是3 (配合手指动作),告诉孩子,1和2组成了3,问孩子2和1相加是表示2+1还是1+2呢?当然两者都可以表示。

3分成了1和2,用减法怎么表示呢?是表示3-1=2,还是3-2=1?其实3可以减1也可以减2。这种教法遵循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来指导孩子。

4 操作计算训练

孩子有了以上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用操作实物的方法进行加减训练了,加减1训练完了就训练加减2,然后训练加减3……注意一定要用动作训练。计算的数量由少到多,这一步不会就不要进入下一步。

操作中要灵活地运用凑10法,指导孩子运用巧算的方法,如6+7=?可以把6凑成10,也可以把7凑成10,也可以把6和7里面的5凑成10,方法越多越好。

5 心算训练

操作计算学会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心算训练。心算就是在大脑中进行计算,这个过程属于形象思维。孩子能熟练地进行操作计算后,就可以通过心算来计算。如果孩子心算有困难,说明操作计算还不够熟练,可再适当地进行操作计算训练。

6 速度训练

让孩子学会计算是很困难的,但学会计算之后要提高计算速度就相对容易多了。只要勤加练习,练一次就快一次,练多了就一定快。要注意训练方法,让孩子觉得有趣才行。

技能 9 数学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或触摸,并在脑海中投射影像和进行影像组合的抽象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在脑海中对客观世界进行模拟和推演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实际经验在脑海中的储存。有的中学生学立体几何感到困难,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从小缺乏对思维影像的积累,缺乏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刺激。提升空间想象能力,除了通过看和听,更多的是建立在有意识的动手操作经验上。

所以,让我们从一些需要动手的活动开始吧。

1 拼图

可以买一些几何小图片让孩子进行组合。例如,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让孩子在简单几何图形之间进行转换。

还可以把一张图片剪成好几块,然后让孩子来拼好。

当然,对于幼儿更高层次的拼图游戏是拼四巧板和七巧板。

2 折纸和剪纸

通过教孩子折对称图形、折飞机、折船,剪四角星、剪五角星、剪对称图形等,培养孩子的图形对称感。

让孩子想办法把一个正方形纸片通过剪、拼变成一个三角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或者梯形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感知图形特征。

3 摆积木

通过玩积木,摆各种组合图形,可以很好地刺激孩子大脑的空间想象力。

4 画图形

除了动手摆积木,如果能让孩子有意识地描摹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也能刺激其大脑的发展。

5 听故事做动作

你用语言描述一些动作,让孩子来表演,也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6 图形推理

如果能做一些图形推理的题,感知图形的位置变化规律、图形的组合规律,那就更好了。

技能 10 数学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对幼儿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首先要让孩子见识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式,以刺激大脑积累各种思维经验。下面就是一些训练示例。

1 多角度分类

平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分类,如按颜色、高矮、大小、厚薄、形状、用途、材料等分类,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概括能力。

2 排序

让孩子观察某些事物,然后按照某一特征顺向排列或逆向排列。

3 比较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数量多少的比较。例如,妈妈吃8块饼干,孩子吃5块,谁多谁少?再如,妈妈吃6块饼干,孩子比妈妈少吃2块,孩子吃几块?

4 因果关系的训练

平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分析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让孩子形成一种提问意识。例如,如果台灯不亮了,那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再如,小明在路上走,突然滑倒了,那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5 类比思维的训练

你用手掌拍节奏,让孩子模仿类似节奏拍桌子。

6 逆向思维的训练

妈妈可以罗列一连串的事情告诉孩子,让孩子推想最初的情况。例如,有一盘葡萄,妈妈先吃了3颗,后来又吃了2颗,再后来又吃了1颗,最后还剩2颗,那么原来一共有几颗葡萄呢?

相关图书

寻找考试王国——学习提高篇
寻找考试王国——学习提高篇
寻找诗词王国——赏析背诵篇
寻找诗词王国——赏析背诵篇
寻找语文王国——基础知识篇
寻找语文王国——基础知识篇
小莲藕学说话 小学生口语交际一周一练 全2册
小莲藕学说话 小学生口语交际一周一练 全2册
思维导图 小学生口语表达训练
思维导图 小学生口语表达训练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