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文王国——启蒙诵读篇

978-7-115-53851-2
作者: 陈智文
译者:
编辑: 朱伊哲

图书目录:

详情

《寻找古文王国(启蒙诵读篇)》以万里路和万卷书兄妹俩寻找古文王国的奇妙历程为主要线索,将中小学常见、常考的文言文知识融入其中,通过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带领孩子体会古文学习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分享成长的收获。本书是专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文言文阅读启蒙读本,能有效衔接小升初文言文学习;每篇文言文均有重点注释和全文翻译,同时配套诵读音频二维码,可以随扫随听,帮助孩子在快乐阅读中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学习效率。

图书摘要

内容提要

《寻找古文王国(启蒙诵读篇)》以万里路和万卷书兄妹俩寻找古文王国的奇妙历程为主要线索,将中小学常见、常考的文言文知识融入其中,通过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带领孩子体会古文学习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分享成长的收获。本书是专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文言文阅读启蒙读本,能有效衔接小升初文言文学习;每篇文言文均有重点注释和全文翻译,同时配套诵读音频二维码,可以随扫随听,帮助孩子在快乐阅读中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学习效率。

总序
等你,在语文的世界

陈智文

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年班上的一个学生。

因为生病的缘故,这个孩子近一个学期都请假在家,没有到校上课。为了接班的时候有成绩记录,我还是通知孩子参加期末考试。本来对他的成绩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他给了我一个惊喜:全班前三!惊喜之余,我陷入了沉思:一个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究竟靠什么?

2019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推向全国。这套教材编撰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语文要素”设计。“语文要素”包括什么?一般包括四个方面: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策略、语文习惯。如果一个孩子有足够多的“语文要素”的积累,那么他的语文素养一定不会太差。而这,除了靠语文老师课堂上的教学,更有赖于学生课外的积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个孩子请假近一个学期,语文成绩却依然那么好。因为,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课外阅读,没有停止过语文学习。这也印证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的那句话:“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靠自己读书”“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些字眼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促使我下定决心,用“讲故事”的方式创作一套属于孩子的语文读物。于是,就有了这套“寻找大语文”系列图书。这套图书包括《寻找语文王国(基础知识篇)》《寻找名家名作(阅读积累篇)》《寻找作文王国(写作技巧篇)》《寻找诗词王国(赏析背诵篇)》《寻找古文王国(启蒙诵读篇)》,帮助孩子在快乐阅读中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寻找语文王国(基础知识篇)》以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为素材,通过三个人物畅游“语文王国”的故事,把孩子们带入一个神奇的语文世界。故事里有人物的喜怒哀乐,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悬念。鲜明的故事性与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孩子爱不释手。

《寻找名家名作(阅读积累篇)》依然是以故事为主线,但聚焦到了“阅读”这一语文学习的重要领域。全书介绍了中外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78位作家及其作品,引领孩子设身处地,多元体验,不仅能帮助孩子快速积累文学知识,更能为其今后的深度阅读提供索引,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话题。

《寻找作文王国(写作技巧篇)》将目标瞄准了语文学习的“硬骨头”——作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融合了各种作文知识、技巧和策略,让孩子在趣味十足、从容自在的阅读中收获和领悟作文的奥妙,真正做到“快快乐乐听故事,轻轻松松学作文”。

《寻找诗词王国(赏析背诵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诗词讲解,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创作,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亲近古诗词、爱上古诗词,感受中华古诗词的意趣美、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将古诗词学习引向厚实与丰盈。

《寻找古文王国(启蒙诵读篇)》大致根据时间的顺序,围绕一个个鲜明的主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古文的情境中,去倾听、去交流、去品悟,从而获得对小古文的探究趣味,为孩子们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打开一扇窗。

感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孙双金、张祖庆、周益民拨冗作序、倾情推荐!“寻找大语文”系列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适合亲子共读;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则完全可以自主阅读。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阔。走进语文的天地,汲取成长的力量。

等你,在语文的世界。

推荐序
打开小古文学习的一扇窗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周益民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现代语文不过百十年。由此,读千年古文,做现代君子,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说:“读小古文,我们所积累的,难道仅是文言词汇和语言吗?当然不是,因为读、因为诵、因为熟、因为化,随同小古文一起生长为我们精神血肉的,是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意识,那便是中国人的中国灵魂。”

也诚如吴忠豪教授所言,学小古文,能让孩子们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懂得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这样,就能做到知书达理,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儒雅。同时,丰富而深入的阅读积累,更为作文带来源源不断的素材。在名家名篇的耳濡目染中,写作技巧也会不断得到提升。小古文虽小,但智慧可不小。

长期以来,在大家的惯性思维当中,都认为古文难,音难读、句难通、文难用。因为难,才有了那句“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关注读音、句读,同时需要关注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翻译技巧等。但小学生学习小古文不能在这些技巧上面纠缠,否则就会失去兴趣。

本书的创作,大抵根据时间的顺序,围绕一个个鲜明的主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古文的情境之中,去倾听,去交流,去品悟,从而获得对小古文的探究趣味。主题虽然是30个,然而涉及的小古文近60篇,基本囊括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有些拓展的小古文在书中被巧妙地转化为白话文,这样,今后当他们再接触到时,就不会觉得陌生,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对古文的亲近感。

愿这本书打开孩子们小古文学习的一扇窗。

人物表

万里路,万卷书的哥哥,小学四年级。淘气调皮,机灵活泼,“两耳只闻窗外事”。

万卷书,万里路的妹妹,小学四年级。乖巧听话,手不释卷,“一心只读圣贤书”。

施大作家,大学者,四十岁。和蔼幽默,自信乐观。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此生有“三好”:读书,游历,喝酒。

穿越时空的对话

安福镇住着一户姓万的人家,男主人名叫万事通。不惑之年,其妻子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举家欢喜。万家父母一心希望儿女见多识广、饱读诗书,便给儿子取名万里路,给女儿取名万卷书。

世事往往就是这般巧合,正如父母所取的名字一样,兄妹俩性格爱好各不相同。儿子万里路淘气调皮,机灵活泼,“两耳只闻窗外事”;女儿万卷书乖巧听话,手不释卷,“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次,他们要向陌生的古文王国进发。

统编版教材的全面实施使小古文大量增加,整个小学阶段的小古文增至十五篇,并且从三年级就开始编排。这些“之乎者也”的话,虽然刚开始接触觉得拗口,但经常打照面就不会觉得生疏,反而觉得简练有趣呢。更重要的是,读小古文,能够大量增加汉语语汇量,尤其是典范的书面语汇开始大量迁移到作文中,一些同学学会使用简洁明快的短句短语,开始注意对仗工整和声律和谐。当然,小学阶段获得对小古文的亲近感,还能为中学大量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习小古文有这么多的好处,还等什么?赶紧跟着施大作家和兄妹俩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去有趣的古文王国一探究竟吧!

1. 创世——走近《盘古开天地》

“哇,那些是什么建筑,连起来很像一条龙啊!”走出鸟巢体育馆不久,万里路就被眼前的一组建筑吸引了。

“它叫盘古大观,一共由五幢建筑组成。”施大作家答疑解惑。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万里路问道。

“这可是‘讲中国语言的世界级建筑’,”施大作家笑笑,“它由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大师李祖原先生亲手设计,将华夏五千年的龙图腾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巧妙地融于一体。‘大观’体现了建筑之宏伟,‘盘古’则是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盘古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万卷书连连称赞。

“能为我们详细讲讲盘古的故事吗?”万里路显得迫不及待。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哇,可真能睡啊!”调皮的万里路嘀咕了一句,听施大作家继续讲。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团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轻而清的东西,指的是什么呀?”万里路忍不住问。

“比如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中即变为天上洁白的云。”万卷书说了自己的理解。

“那泥土、石块等就可以看成是重而浊的东西咯!”万里路推断。

“可以这么认为,意思是较重的、不能悬浮的东西沉落下来变成地。”施大作家说,“但是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站在天地中间,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之越长越高。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真是太伟大了!”万里路感叹。

“他的伟大还不止于此呢,”施大作家说,“盘古不仅开辟了天地,倒下之后,他的身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啊!”万里路惊叹一声。

“听着故事,你们的眼前一定闪过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施大作家说,“一片混沌巨人沉睡,抡斧猛劈天地变成,顶天蹬地天升地沉,身体巨变创造世界,这些画面都将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为什么是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呢,难道盘古不是世界人民的创世英雄吗?”万卷书也有不少疑问。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创世神话,当然就有不同的创世英雄。”施大作家介绍,“比如《冰雪巨人》是北欧的创世神话,《始祖大梵天》是印度的创世神话,《阿胡拉·马玆达》是伊朗的创世神话。”

“这些神话内容相同吗?”万卷书追问。

“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施大作家分析,“相同之处在于创世之初的样子都是混沌一团,都被比作一个蛋或蛋一样的物品,而且都有一个创世之神。同时,世间万物都是神或动物的身体变化而来的。”

“那不同之处呢?”万里路挠挠头。

“不同之处就在于各具本民族的特色,”施大作家说,“比如北欧的冰岛,常年气温比较低,冰山多,其创世之初就被想象成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里又有哪些中国元素、中国特色呢?”万里路十分好奇。

“真是太多了,”施大作家说,“比如文中的板斧,就是中国民间常用的劳动工具。”

“噢,还有数字,”万里路兴奋地说,“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这里的‘一丈’就是中国古人常用的计量单位。”

“我觉得对仗写法的使用,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万卷书见解独到,“比如‘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一句,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

“这句话中的‘阴’‘阳’更能体现中国元素呢!”施大作家补充道,“阴阳观是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周易》中就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这也太高深了吧!”万里路听得云里雾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领悟啊!”万卷书感叹道。

抬头望去,盘古大观就像一条巨龙,正等待着腾飞的那一刻。

扫码听诵读

pánkāitiān

tiānhùndùnpánshēngzhōngwànqiānsuìtiānkāiyángqīngwéitiānyīnzhuówéipánzàizhōngjiǔbiànshéntiānshèngtiāngāozhànghòuzhàngpánzhǎngzhàngwànqiānsuìtiānshùgāoshùshēnpáncháng

——选自《三五历纪》

注释 ①鸡子:鸡蛋。②阳清为天:阳这种元素是清而轻的,就上升为天空。③阴浊为地:阴这种元素是浊而重的,就下降为大地。④神:智慧。⑤圣:能力。

2. 补天——走近《女娲补天》

“如果说盘古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男神的话,那创世女神是谁,你们知道吗?”施大作家想考考兄妹俩。

“当然知道啦,”万里路不假思索地说,“肯定是女娲咯!”

“算你答对了,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女娲是姓氏,而不是性别。因此,女娲也有可能是男性噢!”施大作家乐呵呵地说,“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们对女娲的故事了解多少。”

万里路清了清嗓子,说:“我知道女娲造人。天地刚从混沌之中分开的时候,大地上没有人类,女娲把黄土揉成团造了人。当时的工作量太大了,她竭尽全力还是忙不过来,就拿了绳子放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撒落的泥点变成了一个个人。”

“看来我们都是小泥人啊!”施大作家的话引来一阵笑声。

“我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万卷书说,“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毁坏了,大地因此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也不能遍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能熄灭,洪水汹涌而不能停止。残暴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抓取老人孩童。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大鳌的脚来做撑起四边天空的柱子,杀死水怪来救济冀州,积起芦灰来堵塞洪水。天得到了修补,支撑天的四边的柱子摆正了,洪水得到了控制,冀州也平定了。恶禽猛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活下来了。”

“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万里路觉得有些离谱。

“哈哈,神话故事,不能按常理去解读,”施大作家点拨,“女娲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精神,源自古代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理解,当有限的人力、物力解决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时,人们便用想象创造了无所不能的神和英雄,来实现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万卷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正是,”施大作家对万卷书的回答很是满意,“可以说,用想象来表达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是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所以产生这种想象,是因为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因为能力有限、希望无限,所以要用想象来填补、来发挥、来创造。”

“我觉得,人类一直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从未停止!”万卷书说。

“你们或许听过《构木为巢》的故事,”施大作家想起了《韩非子》中的名篇,“它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人口稀少,但鸟兽众多,人们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了在树上架木做巢的办法,用来躲避各种侵害。人们因此非常爱戴他,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嘻嘻,有房子的都可以叫‘有巢氏’吧!”万里路调皮地开着玩笑。

“人类与自然总是在不断地磨合相处。还记得大禹治水的故事吗?”施大作家说道。

“当然记得啦,我们在课文中学过,”万里路记忆犹新,“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当时,一个名叫鲧(gǔn)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这就叫前赴后继啊!”施大作家点评了一句。

万里路喝了口水,接着说:“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民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你看,这就是为民造福的英雄。”施大作家说。

“老师,我还想起了钻木取火的故事,”万卷书博览群书,“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燧(suì)明国,那里一片黑暗混沌,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天黑夜。燧明国内有棵名叫燧木的巨大火树,有一位圣人,来到这棵树下休息。圣人隐约看到黑暗中有丝丝火光,走近后才发现,原来是有一种像鱼鹰一样的鸟,正用尖利的喙不停地啄着树干,使树干发出明亮粲然的火光。圣人从中受到启发,试着用树枝插到树中使劲地钻,果然就钻出了火花。后人就称他为‘燧人氏’。”

“你们知道吗,同样是关于火,各民族的神话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上帝赐予的,有的说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而唯独中国神话里的火,是先民靠着毅力和智慧获得的。”施大作家说。

“还有面对洪水,西方神话是在诺亚方舟中躲避,而中国是大禹治水。”万卷书若有所悟。

“其实,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充满智慧的信仰与力量。”施大作家的话铿锵有力。

扫码听诵读

tiān

wǎngzhīshífèijiǔzhōuliètiānjiānzhōuzàihuǒlànyànérmièshuǐhàoyángérměngshòushízhuānmínzhìniǎojuélǎoruòshìliànshícāngtiānduànáoshāhēilóngzhōuhuīzhǐyínshuǐcāngtiānzhèngyínshuǐzhōupíngjiǎochóngzhuānmínshēng

——选自《淮南子》

注释 ①四极废:天的四边毁坏了。上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支撑着天的柱子。②九州裂:指大地陷裂。古时分天下为九州。③天不兼覆:天有所损毁,不能尽覆万物。④地不周载:地有所陷坏,不能遍载万物。⑤爁焱:焚烧,延烧。⑥颛:善良。⑦鸷鸟:凶猛的禽鸟。⑧攫:抓取。⑨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鱼或大鳖。⑩淫水:泛滥的洪水。⑪狡虫:指恶禽猛兽。

相关图书

玩转小古文 跟着导图趣学文言文(3册)
玩转小古文 跟着导图趣学文言文(3册)
寻找诗词王国——赏析背诵篇
寻找诗词王国——赏析背诵篇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